科技演绎自然动物盘旋“鹦鹉螺”
带着几代人的记忆,上海自然博物馆老馆已经关闭。市民的关注点开始聚焦到新馆的建设。未来自博馆新馆在传承老馆的历史上会有哪些全新的展示项目?近日,申报记者来到新馆所在的静安雕塑公园一探究竟。
鹦鹉螺·细胞墙·激光秀
从南北高架新闸路下直接右转前行几百米,在大田路处便可到达上海自然博物馆新馆。若是从北京西路静安雕塑公园进入,就需要沿着落英缤纷的清幽小路深入。
若能从高处俯瞰,新馆像一只扁扁的“鹦鹉螺”,与浦东张江的另一只“鹦鹉螺”——上海光源,遥相呼应。工作人员对新馆的描述又是极为生动的:“螺”身铺满“绿色”,屋顶绿化与见缝插针的立体绿化,让这座建筑面积仅有45000平方米的“小场馆”,拥有接近30%的“大绿化”,与周边环境浑然一体,散发出浓浓的“公园气质”。
站在自博馆新馆面前,视线被“鹦鹉螺”南立面一条圆弧形线条牵引着,从地面蜿蜒而上。这座由美国著名设计院和同济大学共同设计完成的场馆,最具特色的就是这座“细胞墙”,且意味深长:自然生命的演化正是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低等到高等的过程。穿过细胞墙,走进自博馆就能寻找答案。
“开馆后,夜晚的‘细胞墙’更色彩斑斓,运用全彩激光、裸眼3D、虚拟现实等现代化信息技术,上映别开生面的‘激光秀’。市民站在广场上,或闲步公园,或在附近楼宇里,将欣赏到一部部‘科学微电影’,娓娓诉说自然历史的演化进程。”上海科技馆研究设计院副院长张云飞说。
主角:美国富翁捐赠数百件珍惜标本
在新馆的“生态万象”展区,有一片“非洲大草原”,那里共有200多件来自非洲的标本。这些远道而来的“稀客”,改变了老自然博物馆标本绝大多数出自国内的格局。
这些非洲标本来自一个美国人的捐赠。他叫肯尼斯·贝林,是一位美国企业家、慈善家,也是上海市荣誉市民。目前,他捐赠的标本正在陆续抵沪,将在新馆开馆时为市民呈现原汁原味的非洲动物世界。
上周四,今年86岁高龄的贝林来到新自然博物馆参观自己捐赠的标本。原上海市副市长、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左焕琛告诉《申》报记者,贝林先生白手起家,从泥瓦匠和汽修工做起,逐步成为一名亿万富翁。拥有财富后,这位爱冒险的美国人迷上了狩猎,并在南非建立标本制作工厂。“一次狩猎中,贝林遭遇车祸,一度只能坐轮椅出行。从那以后,贝林便开始了他的慈善事业。他成立了世界轮椅基金会,还建立博物馆,向公众普及动物科学和生态保护知识。”
2002年,贝林第一次来到上海科技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年后,左焕琛赴美参观贝林建立的黑鹰博物馆,发现一个名为“蜘蛛馆”的临展即将撤展,便建议让这批标本在上海科技馆展出,贝林欣然答应。
据介绍,此次贝林捐赠的标本展品目前共有307件。其中,出现在“国际濒危动物名录”中的物种标本就有30多件。如来自非洲大草原的紫羚羊标本,目前全世界已知的该物种标本只有20多件,贝林一次就捐赠了2件;来自北非沙漠的动物系列标本,其中的许多物种在当地已经灭绝。
非洲标本将以何种形式出现在上海市民的眼前?据自然博物馆展示设计部人员透露,它们将集体亮相“生态万象”展区的“非洲大草原”版块。来自非洲草原的不同物种将陈列在同一环境中,并为它们“拗造型”,如展示非洲狮扑向羚羊的场景。
除了实物展示,影像也是“非洲大草原”版块的一大看点。那里有一块长31.2米、高7米的投影墙面,为观众播放“多媒体动物秀”。设计人员告诉记者,投影视频表现的是草原从旱季变为雨季的过程,让公众对草原有更全面的了解。“这部片子将把观众引向一个变幻、辽阔的画面,感受‘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无穷魅力。”
(来源:申江服务导报)
纠错
1.错误类:*
2.出错页面的地址(浏览器地址栏里面的地址):*
3.内容标题:*
4.为了方便我们更准确及时的处理错误,请尽可能详细填写你的操作经过:*
-
您的姓名:*
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