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精品教育 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 区教育局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工作纪实
区教育系统举办的寒假党员干部学习班正在进行,教育局办公室汪振兵的手机突然响起,一行字幕跳出机屏:静安区教育局在市教委组织的各区县政府信息公开评议中获第一名。小汪读着短信,脸上露出欣喜的笑容。这是市教委在第一时间内非正式地把喜讯传了过来。
翻开教育局2005年大事记,像这样的喜讯还有许多:上海市规范教育收费工作达标单位、高考达线率位居本市前列、教科研获奖比例名列全市前茅、上海市关心下一代先进集体……
近几年来,在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下,静安区教育系统围绕创建精品教育的战略目标,以集聚优质教育资源,促进素质教育均衡发展为核心;以开展“四名工程”、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抓手;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办学质量为重点,积极构建和谐校园,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取得了新成效。教育部领导对静安教育发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认为静安的教育发展已经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素质教育均衡发展
春风送暖。这一天,全区43所幼儿园中小学课堂全部开放,迎接市教委基教处、督导室、教研室三家权威性部门联合组成的检查组,对静安区“二期课改”推进情况进行“地毯式”的全面检查,随堂听课。专家们在听取了285节特色课和数十节常规课后,连连称赞:静安的课堂教学真正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没有不合格的课,不愧是全市课程教学改革的排头兵啊!”
其实,以学校特色发展为依托的课程教学改革均衡发展来之不易。在课程与教学改革过程中,学校之间、教师之间都存在差异。早在2000年,区教育学院教研室就把课堂常规教学质量调研列为重点,对全区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实施监控。为保证采样情况的真实性,对调研学校不打招呼。教研员们从观看当天的广播操开始,到进课堂听课表上排列出的所有老师的课。就这样坚持每学期到2-3所学校开展常态调研,并及时反馈,促进了课堂教学质量的均衡发展。
课程教学改革为静安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夯实了基础,连续几年静安高考大专以上达线率位居全市第一。其中2005年,高考更是取得了好成绩,本科达线率名列全市首位。
育才、市西、华东模范中学相继通过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验收。同时,逸夫职校通过了“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复评。市西、育才、一中心小学等十所学校被评为新一轮上海市行为规范示范校。
德育工作紧紧围绕“树魂立根”的目标,认真贯彻落实《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和《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精神,在构建区域整体推进德育工作基础上,形成了学科德育、自主德育、社区德育三大特色,积极推进了德育体系化、课程化、校本化建设。同时,百余名教师走进社区,使德育教育向社区延伸,构建了学校、社会、家庭的大教育格局。学生违法犯罪率、案发率为全市最低。
品牌学校不断壮大
春节刚过,“海归”的张女士就忙碌起来,她筹划着把家搬到静安,为的是让儿子从小就接受良好的优质教育。近几年,像张女士这样为了孩子举家迁往静安的不在少数。所不同的是,张女士并未瞄准某所学校置业购房,了解静安教育的她认为静安的学校各有特色。
上世纪末,静安提出了创建精品教育的大目标,积极鼓励学校树立品牌、创建特色。通过加大教育体制改革,发挥名校品牌效应等多项举措,静安初步形成了校校有特色、生生有发展的办学模式,品牌学校迅速发展,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和社会不同层次的需求。
以小学为例,一师附小、一中心是享誉上海、在全国有影响的品牌学校;与上海外国语大学合办的上外静安外国语中学、小学,在全市第一个设立了留学人员子女定点班,成为“海归”人士子女就读和有外语特长学生的首选学校;静教附校作为教育学院教改试验田,其全新的教育理念和办学模式被社会前瞻性人士所看好。特别是《解放日报》连续以头版头条的位置对该校作了《“轻负担”照样“高质量”》的报道后,静教附校的教改经验在全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寄宿制静安小学,其优质的办学质量和全托式的管理方式,成为工作忙碌的白领人士子女追求的理想学校;去年挂牌的陈鹤琴小学也踏上了品牌学校发展之路,学校正积极努力把品牌擦得更亮……
多元化办学模式为静安教育引进了优质资源。与上海戏剧学院合作的上戏附中,成为本市第一所艺术类高级中学;同济大学的静安教育基地也在七一中学正式启动;逸夫职校与新西兰奥克兰理工大学的合作项目开办四年来,已有30余名学生赴新就读。此外,七一中学与加拿大多伦多辛尼加学院附属学校的合作、市西中学与日本鹿儿岛学校的合作、民立中学与德国汉堡玛林塔中学的合作,以及华模中学与韩国昌信高等学校的合作等,都为提升品牌学校的知名度注入了内涵。
品牌学校队伍的不断壮大,为静安区青少年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教育创造了条件。
爱心育人教学相长
小华的英语基础差,父母是回沪知青,家境比较困难。一家人正为无力给小华请家教而发愁时,静安区爱心学校一张录取通知单让小华及其家人眉开眼笑。
爱心学校集聚全区各学科最优秀的教师,为家庭经济困难和学习困难的学生免费补课,这一爱心育人的举措得到社会各界高度评价。教师们也在爱心学校的平台上,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表明了自身高尚的师德和奉献精神。许多教师都以能成为爱心学校志愿者为荣。
教育局在加强“四名工程”建设,积极推出名师、名学科的同时,把师德师风建设纳入了教师骨干队伍的考核之中。要求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高级教师等要积极参加爱心学校、爱心班的义务辅导教学任务,并量化到每学年进行考核。
师风上的倡导、制度上的保障,激发了教师们的积极性,教书育人、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教师队伍中进一步弘扬。许多学生家长写来了感谢信,感谢静安区教师爱生敬业的精神。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师资队伍是关键。区教育局始终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加大投入、科学规划、规范管理、创新举措,逐步形成了一支以名师名校长为楷模,骨干教师为中坚力量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目前,静安区拥有特级校长7名、特级教师12名,是本市教师队伍中拥有特级称号比例最高的一个区。
每年教师节,静安区都推出一批教育系统领军人才,至今已推出名师名校长30人,中青年教育明星57人。去年又首次推出市西中学数学等9个名学科。并通过各种形式大力弘扬他们师德高尚、业务精湛、为人师表、献身教育的优秀品德,形成了示范、引领、创新的格局。同时,教育局还组织优秀校长教师走出国门,到英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接受培训,把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带回学校,进一步提升我区基础教育水平。此外,“创我精品、展我风采”静安区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大赛,为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搭建了平台。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有力地推动了教育科研的发展。教育局连续两届承担教育部重点科研项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有关科研项目。并在上海市第八届教科研成果评比中,2项成果获一等奖,2项成果获二等奖,获奖比例居全市前列。
区教育系统结合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广泛征求学生家长的意见建议。为了方便市民,教育局将有关信息在网上公开。如:招生入学、教育收费、帮困助学等内容一目了然。
打造精品教育,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归根结底是让人民满意。静安区教育局在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道路上追求卓越,继续创造新的辉煌。
记 者 李允奇
《静安时报》报道
相关文档
看过此文章的人还看了
猜您喜欢
纠错
1.错误类:*
2.出错页面的地址(浏览器地址栏里面的地址):*
3.内容标题:*
4.为了方便我们更准确及时的处理错误,请尽可能详细填写你的操作经过:*
-
您的姓名:*
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