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各科室、基层各单位:
现将《静安区体育局2023年工作计划》《静安区体育局2022年工作总结》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特此通知
附件1:《静安区体育局2023年工作计划》
附件2:《静安区体育局2022年工作总结》
上海市静安区体育局
2023年2月27日
附件1:
静安区体育局2023年工作计划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新《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正式实施第一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
2023年静安区体育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紧紧围绕区委“四范目标”,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大力实施静安体育“1462工程”。坚持更高站位、更高标准、更高质量,制定出台体育发展相关文件,大力实施数字赋能体育公共服务,做实做强静安区体育总会,科学优化“一体两翼”青少年体育训练模式,匠心打造市民身边丰富多元的精品赛事,不断夯实体育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建成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典范区,奋力开创静安体育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2023年重点做好以下五个方面16项工作:
一、持续完善体育设施供给,增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的均衡性和可及性
1.建设市民身边优质均衡的体育设施。充分结合静安城区建设发展实际,重点围绕“15分钟体育生活圈”的圈层规划布局,全面梳理可用于建设健身设施的资源空间。全面落实《上海市社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标准》,编制区级社区体育发展实施方案及细则办法,不断完善社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补齐体育健身设施短板。加快推进彭越浦楔形绿地体育公园建设,推动绿色空间与健身设施有机融合,提高区域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新建6条、翻建4条市民健身步道;翻建1片篮球场、1片足球场;新建1个社区市民健身中心(宝矿二期)、1个市民健身驿站(临汾路街道)、20处益智健身苑点,更新80处以上老旧健身苑点。指导临汾路街道、天目西路街道、共和新路街道等规划建设综合性社区体育设施。
2.优化市民身边数字智能的健身服务。不断满足市民多层次、多样化健身需求,整合区域体育健身服务资源,依托“静安体育综合服务平台”,完善配套服务,提高体育场地及设备使用率,实现体育资源全人群共享。做好“静安体育公益配送”,优化羽毛球、游泳、特殊人群等专项券配送机制。扩大项目宣传推广,招募配送定点场馆总数力争达到200家,基本覆盖全区70%社会经营性体育场所。科学调整配送券发放机制,引导市民多元化体育消费,提升市民运动健身的体验感和获得感。“静安体育公益配送”全年服务市民10万人次以上。
3.举办市民身边丰富多元的体育赛事。以“静安体育综合服务平台”赋能“三级”赛事体系,提高广大市民对区域赛事的关注度、参与度。办好2023国际剑联花剑大奖赛(上海站)、电竞上海大师赛、中国围棋甲级联赛上海主场等国际国内大赛,高标准做好上海马拉松赛、上海赛艇公开赛保障工作。积极筹办首届上海静安苏河湾国际桨板公开赛等水上体育赛事,打造“一江一河”沿岸经典赛事IP,构建与“一轴三带”发展相呼应的重大体育赛事格局。继续坚持政府、社会、市场“三轮驱动”运作机制,开展好“创卓越·享静赛”国际静安精英挑战赛各项赛事活动,吸引更多市场和社会主体参与承办全民健身赛事活动,打造静安经典品牌赛事。落实“一街(镇)一品”赛事培育工作,支持各街镇结合自身品牌特色项目,举办社区级群众体育竞赛。积极筹划攀岩、路跑、滑板、轮滑、皮划艇等新兴时尚体育项目系列赛事。
4.提供市民身边专业高效的健身指导。会同卫健委、民政局、总工会等部门持续推进落实《上海市运动促进健康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重点任务,深化体医养融合。继续推进长者运动健康之家建设,依托适老化、智能化的专业器材和精细化的运营管理,建立老年人运动健康电子档案,为社区老年人提供“一站式”运动康养服务,在各街镇进一步推广,逐步提高覆盖率。依托社区体育服务配送平台,建立更高质量的覆盖街镇社区的“你点我送”社区体育服务配送机制。广泛联合区文明办、地区办、各街镇等部门,积极搭建社会体育指导员参与志愿服务平台和项目载体,拓展服务岗位,提升社会体育指导员活跃度。全年为市民提供免费体质测试服务不少于1.3万人次。
二、全面总结分析十七届市运会,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
5.科学做好市运会新周期训练项目队伍建设。针对十七届市运动会比赛情况,召开重点项目、重点队伍分析会,找差距、补短板,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进行新周期战略性布局及调整。坚持科学训练、科技支撑,夯实体能基础,狠抓训练作风,提高训练管理效能。开展教练员导师带教,科学布局下届市运会项目梯队。加强中青年教练员及骨干教练员队伍建设,通过导师带教,帮助解决训练难点、瓶颈问题,打造优秀教练员队伍。全年计划开展8次区级教练员培训。
6.持续优化“一体两翼”青训模式。坚持区域青少年体育训练“一体两翼”的发展格局,以体校为人才培养“一体”主阵地,以体教结合学校、社会力量办训“两翼”为补充,不断推动三种办训模式协同高质量发展。会同教育部门全面推进学校体育“一条龙”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科学优化“一条龙”项目布局,结合区域中小学特点,梳理一批与“龙头”高中相衔接的初中和小学,逐步打造学校体育特色,形成具有静安特色的“一条龙”青少年体育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拓展、整合社会化办训资源,加强与社会力量合作,优化合作模式,提升训练成效。继续开展体育专项课程进校园服务工作,优化课程服务质量,探索配送课程标准化体系。
7.多层级构筑“夺冠静安”青少年赛事体系。集区域优质体育资源,创新办赛机制,面向不同层级的青少年组织开展“夺冠静安”青少年系列赛事,促进学生真正掌握2-3项陪伴终生的体育技能。面向高水平运动员开展“夺冠静安”精英挑战赛,面向有一定体育基础的青少年学生开展“夺冠静安”阳光联赛,面向体育零基础青少年学生开展“夺冠静安”趣味体验赛。积极配合团区委,做好各街道(镇)爱心暑托班体育配送。
8.深入推进青少年体育智训平台管理。全面推行静安区青少年体育智训平台的使用,不断优化系统管理,实现体校、教练员、运动员的综合管理,提高体校管理能级。实现对相关数据的长期跟踪及全面监测,适时对存储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为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提供技术支持。
三、强化智慧赋能、综合多元,促进公共体育场馆服务提质增效
9.提升场馆智慧化服务水平。完善区属体育场馆信息化服务功能,实现公共体育场馆全量接入“一网通办”,为市民提供场馆预订、信息查询等服务。升级完善“静安体育综合服务平台”,根据“国家区块链创新应用综合性试点”任务要求,整合更多在线服务资源,拓展体育培训管理、场馆人岗管理、优化预约算法、深化社区场地服务、健身大数据分析等便捷化服务功能。
10.增进场馆多元服务效能。整合利用存量资源,挖潜增效,充分复合利用场馆内的空闲地、边角地,多措并举提高各区属体育场馆资源的利用率,提升场馆社会服务能级,满足群众健身休闲需求。继续合理利用区属公共体育场馆空闲时段向市民优惠、免费开放15万人次。做好区域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提高场地开放使用效率及服务品质。
11. 加快场馆管理标准化建设。建立区属公共体育场馆标准化管理体系,全面提升制度实践落实与创新完善,提高服务效率与品质,突出场馆公益属性与品牌特色。探索各场馆内部共建、共管、共享的治理途径,进一步助推区域体育场馆项目布局合理、办赛办训规范、为民举措丰富的发展态势。
四、探索“体育+”新模式,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12.做实做强静安区体育总会。完善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的全民健身发展机制,完成静安区体育总会换届工作。筹建体育总会党组织,以党建促进区域内各类体育组织和企业业务工作的融合发展。进一步推进体育总会规范化、社会化、实体化和专业化发展,充分发挥体育总会枢纽型社会组织职能和社会领域体育交流功能,合力推动重大赛事协办、体育组织服务、体育企业交流、体育产业发展等社会领域工作。
13.促进体育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落实行业监管职责,做好课外体育培训监管工作,与教育、民政、市场等部门联合,严格开展课外体育培训机构办学许可审核工作。鼓励发展电竞、赛艇、攀岩、冰雪、极限运动等具有前沿、时尚、消费引领特征的运动项目,满足市民多元化健身需求,促进体育消费。依法履行对体育机构的监督和管理职能,依法加强对单用途预付消费卡、高危险性体育健身项目、体育培训机构等领域的监管,维护市民、企业的合法权益。支持上海电竞大师赛、KPL王者荣耀职业联赛等赛事举办,并推进更多国内外顶级电竞赛事落户静安。多措并举加快体育彩票事业发展。
14.推动招商引资提质增效。加快静安体育中心新一轮委托运营,开展优质企业招商引资工作。鼓励社会化、市场化力量参与体育中心管理,吸引一批的体育产品销售与服务、“互联网+”体育、赛事运营、健身俱乐部、体育中介服务等业态的小微企业和创业团队入驻,促进体育与文化、旅游、健康、购物、养老、科技、互联网等领域融合发展。推动商圈、园区、企业等建设都市运动中心新型体育服务综合体,引导相关企业参与评估认定和申报相关扶持政策,探索“体育+文化+教育+商业+旅游”等多元化运营方式,拓展市民身边的健身休闲空间。
五、深化党建和法治建设,保障体育事业发展良好环境
15.擦亮“静体Hui”党建品牌。强化党建红色引领,打造“党建慧力”“服务惠民”“组织汇聚”的静安体育党建品牌——“静体HUI”。用好“智慧党建”平台,推动党员学习多样化。以“体育+”主题活动为抓手,探索体育与教育、规土、卫健、文旅、商务、绿化市容等部门的合作联动,探索建立阵地共建、资源共享、活动共办、服务共推新模式,拓展静安市民体育健身资源。发挥区域体育党建作用,加快推动区域内各类社会体育组织的党建工作布局。
16.推进依法治体工作。全面宣传贯彻落实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把宣传、实施体育法与体育实际工作有效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依法治体的水平。认真履行“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联合普法志愿者,走进体育赛场、体育场馆、体育企业等场所,开展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线下普法宣传活动。
附件2:
静安区体育局2022年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区体育局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时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坚决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疫情防控各项工作部署,紧紧把握“当好模范、成为典范、引领风范、打造示范”的定位,不断提升静安体育综合实力,为建成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加快建设“国际静安、卓越城区”汇聚力量。
主要工作成效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推动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不断完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
一是升级建设体育健身设施。贯彻落实《静安区体育健身设施补短板五年行动计划(2021-2025年)》、《静安区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加快补齐体育健身设施短板。今年,完成新建、翻建7条健身步道,新建2个市民健身驿站、2个职工健身驿站、20处益智健身苑点,更新95处健身苑点老旧健身器材。恒丰北路社区市民健身中心于8月8日面向市民开放。区全民健身中心新建项目实现开工建设。
二是新技术引领体育公共服务。进一步推进静安区公共体育服务数字化转型升级,深化区块链、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新技术应用,持续推进“静安体育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并于年初上线,实现了平台微信小程序直通区内各项公共体育服务。区属公共体育场馆球类运动场地实名制线上预订功能成功接入“一网通办”平台,用户可提前14天预订场地。完成平台“运动地图”“共享球场”“公益配送”“赛事服务”“线上课程”“体育资讯”等功能建设。依托“静安体育综合服务平台”将场地预定系统与配送券发放系统加以融合,实现了同步组合支付。有序推进平台信息化项目验收,做好项目升级改造。“静安体育公益配送”全年服务市民10.3万人次,区体育局配送经费182.9万元,带动市民直接健身消费540.9万元,投入带动消费比例较2021年提高了15%。
三是新平台赋能体育赛事。围绕“静安体育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以提升赛事参与性、趣味性、观赏性为目标,探索线上全民健身赛事办赛机制,举办覆盖各类人群的线上赛事活动,进一步打造“创卓越·享静赛”国际静安精英挑战赛品牌,积极培育“一街(镇)一品”特色项目。圆满完成2022上海赛艇公开赛、上海国际马拉松赛、中国围棋甲级联赛(静安主场)、第五届上海静安女子马拉松线上赛办赛任务。 疫情封控期间,以“静”情云动、“安”居战疫为主题,开展了为期两个月共四期居家线上运动会,市民参赛5100余人次。组织开展“百年党章映初心 百里奔跑向卓越”静安百公里云上跑、第四届静安运动盲盒挑战赛“苏河湾走百桥”亲子线上赛、上海残健融合运动会静安线上融合跑等线上赛事。线上线下相结合地组织开展了中国坐标·上海城市定向户外挑战赛静安分赛场、上海市少数民族运动项目大赛启动仪式暨民族文化定向赛等赛事。举办静安体育广场周周赛、SOC上海体育舞蹈公开赛、青少年滑雪精英挑战赛以及轮滑、电竞、飞镖、瑜伽、橄榄球、攀岩、台球等都市运动项目的区级品牌赛事。全区全年共举办各级各类赛事活动132项,市民参与超过20万人次。
四是新融合拓展体育服务。深度加强“体医养融合”,提供群众身边的健身指导。指导恒丰路市民健身驿站、彭浦镇市民健身驿站、华清大厦职工健身驿站等申报认证工作,指导大宁路街道、临汾路街道、彭浦镇街道建成3处“长者运动健康之家”。全年开展市民免费体质监测13011人次,“你点我送”体育配送健身气功、广场舞、太极拳等项目各类线上下课程387次,受益市民7930人次。完成社会体育指导员三级线上培训1173人。
二、全力备战十七届市运会,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影响力
一是统筹谋划,精心组织十七届市运会备战参赛。
围绕“市运会成绩进入市排名第一集团军”的目标任务,全面统筹、科学谋划,精心组织实施上海市第十七届市运会备战工作。受疫情影响,各训练单位3月中旬起开展线上云训练备战市运会新模式,不断提高身体素质和技战术水平。组织足球、武术、篮球、田径等30多个项目2300余名运动员在区域各训练场地、安徽颍上、云南昆明、临港建桥学院等地开展暑期集训。召开第十七届市运会静安区代表团成立大会,进行赛风赛纪和反兴奋剂宣誓并完成代表团授旗仪式。在十七届市运会上,静安区派出1882名运动员参加34个大项,48个小项的比赛,静安区代表团共获99枚金牌、56枚银牌、73.25枚铜牌,总计5428.5分,团体总分和团体奖牌综合排名均列全市第五,创静安区代表团最好成绩,实现了新突破。严格按照疫情防控要求,圆满完成市运会棒球、篮球、跆拳道部分组别的比赛承办工作。
二是深度融合,积极拓展“一体两翼”人才培养空间。积极配合区教育局,梳理区域内各招生学校上报的招生方案,做好2022年静安区高中学校区级优秀体育学生招生工作。大力响应“双减”政策,做好全区79所中小学校25个项目新学期体育专项课程配送服务。受疫情影响, 3月18日起暂停课程配送。上海市静安区滑雪协会获评2022-2023年“上海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社会培养精英基地”,上海昱同体育有限公司获评2022-2023年“上海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社会培养基地”。
三是数字转型,深入推进青少年体育智训平台管理。
全面落实静安区青少年体育智训平台管理,完成静安区青少年体育智训平台国产化系统改造,原有系统与国产系统由原先的双轨运行向单轨运行转变完成。实现体校运动员训练过程的动态科学监控,提高区域青少年体育业余训练管理信息化、标准化、科学化水平。
三、全面应用静安体育综合服务平台,促进体育场馆管理提质增效
一是以精细化资源管理,增进场馆多元服务效能。
围绕“争创一流、综合多元”总体目标,进一步加强场馆精细化管理。依托“都市运动中心”建设,不断丰富全民健身及体育产业的服务功能,为市民提供运动、休闲、培训、社交等多元化综合服务平台。继续合理利用区属公共体育场馆空闲时段向市民低价、免费开放。因疫情原因,区属体育场馆全年共接待市民40.77万人次,低价开放服务市民14.2万人次。全区15个共享球场、3个共享健身房、1个共享市民健身驿站共接待市民18.28万人次。受疫情影响,全区学校体育场地1月14日起暂停开放。
二是以智能化平台应用,提升场馆综合服务水平。
进一步推进静安区公共体育服务数字化转型升级,深化区块链、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新技术应用,优化“静安体育综合服务平台”功能,完成“共享运动场”“健身电子地图”“新闻资讯”两项功能的整合上线。区属公共体育场馆场地预约功能成功接入“一网通办”。
四、加强体育产业集聚带建设,促进体育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认真开展企业走访服务工作,完成走访对口重点企业23家,强化与企业沟通交流,协助解决实际问题。全力支持体育企业复工复产、稳定健康发展,共受理审核体育产业基地纾困资金补贴申报3家,小微体育企业房租补贴申报17家,经营性体育场所复工复市补贴申报265家,线上模式支持发展资金申报1家,协调金融信贷支持申报1家。组织开展体育场所疫情防控督导,共走访经营性体育场所1251次。全区全年体育彩票销售2.83亿元,居中心城区第一。

留言咨询
纠错
1.错误类:*
2.出错页面的地址(浏览器地址栏里面的地址):*
3.内容标题:*
4.为了方便我们更准确及时的处理错误,请尽可能详细填写你的操作经过:*
-
您的姓名:*
相关文档
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