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佶芝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以优秀历史建筑引领,助推静安文旅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建议》提案收悉,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静安区作为上海中心城区之一,见证了申城百年的变迁,是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等历史文化遗存的重要集聚地,拥有众多优秀的海派历史建筑和文化遗存,这些建筑是城市记忆的物质留存,是城市内涵、品质、特色的重要标志,承载着上海的历史文脉和城市精神。
近年来,静安区文化和旅游局通过“建筑可阅读”项目、苏河湾文旅开发等实践,对文保建筑本身及其历史文化内涵进行充分挖掘,并采用先进的科技手段进行数字化资源整合和保护,我们围绕“保护、传承、发展”的核心理念,守正创新、继往开来,全面推进各项文物工作。
一、积极推进“建筑可阅读”
按照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关于“大力推进建筑可阅读”的工作要求,静安区精心组织策划,2017年起在全区推进建筑可阅读项目。经过几年的建设,静安区建筑的“阅读方式”已经实现三次迭代,从“扫码阅读”的1.0版,到“建筑开放”的2.0版,再到“数字转型”的3.0版,实现了更多建筑“可看、可听、可读、可约、可购、可享”。
目前,静安区已基本建成了以“一部手机游静安·静安文旅VR全景地图”为线上导览的可视化、数字化传播平台,基本涵盖了具有海派文化、红色文化、江南文化特色的数字化历史建筑资源。通过“一部手机游静安·静安文旅VR全景地图”为线上服务“主阵地”,场馆、乐游驿站、服务中心为线下服务“主窗口”,微旅行、城市漫步、直播等多样活动为“主亮点”,弘扬红色文化为“主旋律”,承载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文创衍生“主平台”的多方位、立体式的服务体系,将文保资源有机融入文旅发展数字化平台。今后,我们将继续构建“建筑可阅读”线上线下联动的传播体系,有效推动文保建筑保护与历史文脉延续,激发全年龄段群体的参与热情,成为打卡建筑、走进建筑、解读城市的全新载体。
二、支持发展,推动活化利用
我局统筹文物有效保护与活化利用两者的关系,在保护的基础上支持发展,在发展的进程中推进保护。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内涵,探索不可移动文物资源活化利用,在守好安全保护底线的同时,赋能文、商、旅深度融合,全面激活历史文化遗存价值。以张园和苏河湾区域文保建筑的保护性开发利用为例:
1.静安区张园是上海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建筑风格最丰富的石库门建筑群之一,也是上海首个保护性征收改造的城市更新项目。我局协同市区相关部门和专家团队、设计团队,开展张园地区历史风貌特色和空间景观特征评估,确定文物建筑采取原址保护、原址顶升托换、临时平移复位等方式进行整体保护,历经4年的保护性改造后,张园西区文物建筑修缮工程以优秀成绩通过竣工验收。
通过体验式、引领性的时尚消费导入,深化海派文化主题,赋予张园历史风貌保护区全新的商业功能和业态,打造中心城区最具影响力和美誉度的商圈商街,成为重历史文化、强沉浸体验的上海城市更新最高品质案例。
2.发挥苏河湾沿岸周边遗产资源集中区位优势,强化苏河湾区域文保建筑保护性开发利用,提升水岸联动成效。2022年静安区文物古建筑天后宫和石库门建筑慎余里修缮工程先后竣工,成为苏河湾沿线传统与现代交融,高端与时尚汇聚的上海新地标之一。我局深入探索城市更新进程中文化遗产保护性利用创新实践,不断挖掘天后宫、慎余里底蕴深厚、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人文历史,拍摄《百载重光——天后宫》专题纪录片,整理《天后宫大事记》,举办“前世今生——上海天后宫历史”文化展,编印《上海天后宫图录》艺术大书,通过一系列建筑、历史、人文与文商旅融合,显现出“文化+赋能”的多重叠加效应。
三、红色文化传承创新推广
探索开发“静安红色文化+开学第一课”特色课程,将红色情景党课融入校园思政课堂。结合每学期开学第一课活动,策划推出形式多样的“红色第一课”,将文物、展览、演出等分别送进全区各中小学,组织开展青少年讲解实践活动,从不同角度上好“开学第一课”。
推动我区各红色场馆“一馆一故事,一馆一特色”建设,现已开设《巾帼的觉醒》《印痕:红色使命》《印象:金色启蒙》等近二十堂沉浸式情景党课,可依托场馆开展现场教学或送课进校园,结合学校自身特点,围绕相关主题红色文化,如上海市第六十中学开发的《红色堡垒》课程。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依托区内各红色场馆志愿者服务平台,结合“小小讲解员”品牌活动,广泛招募中小学年龄段青少年志愿者,推出“青少年志愿服务岗位”短期培训班,持续开展《绘声绘色忆英雄》青少年暑期实践教学、“小红苗”少年讲演团暑期夏令营活动等,让青少年共同回望百年党史,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
四、政策赋能文创开发
挖掘街区文化资源,结合文物保护建筑,充分运用政策工具,鼓励文创企业等社会力量,开发特色文创产品、纪念品,打造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静安文旅IP,以文化旅游赋能经济发展。积极开展招商洽谈,不定期举办文创企业座谈交流活动,邀请行业龙头企业、专家、学者,助力文创企业破除瓶颈,实现健康发展。
未来,我局会持续挖掘区域内老建筑的历史故事、文化价值、精神内涵,有效推动历史建筑保护与历史文脉延续,进一步促进历史文化资源与先进科技手段相融合,为构建文商旅生态圈、推动品牌升级,激活文商旅协同发展提供可行性探索。
衷心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支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留言咨询
纠错
1.错误类:*
2.出错页面的地址(浏览器地址栏里面的地址):*
3.内容标题:*
4.为了方便我们更准确及时的处理错误,请尽可能详细填写你的操作经过:*
-
您的姓名:*
相关文档
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