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云、王波委员:
您提出的《建议我区“中医治未病”技艺为抓手,推广传统非遗文化,打造15分钟社区非遗文化圈》提案收悉,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夯实保护力度,加大区级非遗专项资金扶持力度
2023年,静安区首个区级非遗项目保护专项资金正式向社会公布,专项资金支持和鼓励社会各界对静安区的41个非遗代表性项目进行合理利用与开发,做不超过申报金额的50%,最高2万元的项目补助。
专项资金的出台,不仅完善了国家级、市级、区级三级非遗专项扶持政策,也为提升静安非遗的传承和保护能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上海闸北区中心医院申报的石氏伤科疗法推广、上海市中医医院申报的“陈氏外科疗法”、“朱氏内科疗法推广”、“唐氏妇科”项目月经痛病宣讲系列计划、上海雷允上西区药业有限公司申报的雷允上传统膏方制作技艺等5个项目分别获得资助资金,对项目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接下去,我们将进一步做好专项资金的审批和资助项目监督工作,用小资金撬动大发展,将更多优质非遗资源转化为生活实践,让非遗走进市民美好新生活。
二、搭建校企桥梁,培育“非遗+”的一专多能人才
2012年,在静安区文化馆(静安区非遗保护中心)的牵线下,龙凤旗袍手工制作技艺和亨生奉帮裁缝技艺在上海逸夫职校设立了非遗技艺传习所。两个项目的保护单位定期派传承人到学校授课,为学校的老师和学生传授知识。同时,学校每年派出教师到“龙凤旗袍”和“亨生西服”进行学习和工作,回校后担任传承人的助教。学校还将中式服装制作技艺课程纳入服装专业课程,不仅使非遗技艺得到了很好的传承,更加速了非遗产品的创造性转化。上海逸夫职业技术学校也被评为上海市“非遗在校园”示范学校。
接下来,我们积极偕同静安区教育局,联系辖区上海市中医医院、上海市静安区闸北中心医院、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等非遗项目保护单位,积极做好“非遗在校园”的工作,积极探索中小学生、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在“非遗+”方面的科普与教育。
三、演绎非遗精彩,推广非遗“治未病”生活理念
2023年,在夯实非遗保护传承的基础上,我们开设有趣、实用的“非遗梦工厂体验课程”,由上海中医医院肿瘤五科主任朱为康授课的“中医文化入门”课程受到了市民的热捧。结合元宵、端午等民俗节气和国定假日,我们开展非遗寻香、寻药、寻艺、寻味等非遗亲子体验活动,让孩子们与家长一起辨识中药,研磨中药等。此外,通过文化阵地共享、文医活动联办等模式,区非遗中心与上海市中医医院签订党建共建协议。每个周末,全市名老中医集聚在“名医荟非遗”传统医药讲座,教授市民健康养生理念,体验不同的中医非药物疗法。6月9、10日,聚焦静安区41个非遗代表性项目,推出20种的非遗体验,义诊等,围绕静安非遗与健康美好生活的连接,线上展示、线下集市,以生动、活泼、精彩的讲述方式,演绎非遗精彩。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做好做好“名医荟非遗”传统医药系列讲座,进一步优化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商圈”的模式,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点单配送模式,将中医药文化课程送入社区、学校、商圈、小区。针对老、中、青少年开设不同类别的非遗体验活动与课程。新增“朱氏内科话非遗”课程入驻文化馆,打造非遗+网红的新传播模式,将传统医药在静安区的传承与发展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四、拓宽传承渠道,非遗体验连接现代生活
2023年,我们积极拓展非遗线上传播渠道,与市、区两级优质媒体合作。在“上海静安”上,设“非遗在身边”系列,定期介绍非遗项目,与上海市中医医院联手,结合二十四节气,推荐时令药膳。与上海东方卫视《名医话养生》合作,同步直播中医课程,丰富市民享受静安非遗的渠道。2023年,仅线上服务高达6.2万人次。
下一步,我们还将积极探索新媒体技术在非遗技艺传播上的运用,在“非遗技艺治未病”方面,考虑到活动场地与非药物疗法体验人数的限制,我们与上海市中医医院达成协议,对每一场“名医荟非遗”讲座和“朱氏内科话非遗”课程进行线上直播,参与讲座的医学专家们也将对每一场讲座进行线上回顾,加大“治未病”理念的输出,打造非遗技艺“朋友圈”。

留言咨询
纠错
1.错误类:*
2.出错页面的地址(浏览器地址栏里面的地址):*
3.内容标题:*
4.为了方便我们更准确及时的处理错误,请尽可能详细填写你的操作经过:*
-
您的姓名:*
相关文档
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