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婷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关于进一步挖掘愚园路红色故事,历史文化的建议”的代表建议收悉,经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静安区作为上海中心城区之一,见证了申城百年的变迁,是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等历史文化遗存的重要集聚地,拥有众多优秀海派历史建筑和文化遗存。愚园路作为上海永不拓宽的64条马路之一,在绿树掩映下的花园别墅、公寓住宅,既融入了近代西方建筑思想和建筑风格,又体现出上海的地方特色,同时它们也是上海城区建设发展的历史印证。诸多中外名人在此居住和生活所留下的生动的历史故事,为今天的愚园路积淀了丰富的历史人文景观,在岁月的长廊里刻下不灭的痕迹。更重要的是,有着百年历史的愚园路,也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的重要场所,这里曾留下深刻的红色印迹和宝贵的红色资源。
近年来,静安文化和旅游局全面摸排区域内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历史遗存与文化,并对重点红色资源进行专题性汇总与展示,创新文化传播形式,整合形成了一批建筑可阅读优秀资源,切实做好弘扬、传承与保护,进一步提升静安文化影响力和城区软实力。
一、围绕建筑可阅读,丰富愚园路历史文化内涵
愚园路位于上海中心城区西部,横跨静安、长宁两区,其中静安段东起常德路,西至镇宁路,全长约1218米,现有公布的各级不可移动文物18处,其中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3处;静安区文物保护单位2处;静安区文物保护点13处,其余14处为居民住宅。刘长胜故居、刘晓故居、中共中央上海局机关旧址(愚园路)这3处为红色文物。
区文化旅游局(区文物局)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让文物“活”起来的指示精神,切实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建筑可阅读、街区宜漫步、城市有温度”的工作要求,以“让文物活起来”为主线,突出修复和保护、开放与体验、传播与衍生等相结合要求,2017年起在静安区推进“建筑可阅读”工作,全区222处文物建筑、优秀历史建筑和历史建筑设置了二维码,全区173处文物建筑、优秀历史建筑和历史建筑可提供不同程度开放。建筑的“阅读方式”从“扫码阅读”的1.0版,到“建筑开放”的2.0版,再到“数字转型”的3.0版,实现了更多建筑“可看、可听、可读、可约、可购、可享”,基本形成了以“一部手机游静安+静安文旅VR全景地图”为线上阅读“主阵地”,以文博场馆、乐游驿站、服务中心为线下阅读“主窗口”,以微旅行、城市漫步、直播等多样活动为“主亮点”的静安区“建筑可阅读”模式,为公众提供了线上导游、线下漫游、线上线下共享的数字文旅传播与交流平台。
愚园路历史文化资源作为“建筑可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VR展示平台,即可搜寻到愚园路沿线的有关历史建筑、文保单位,同时也有相应的历史文化图文介绍与语音解读。如涌泉坊,愚园坊是上海新式里弄住宅类建筑的杰出代表;百乐门中西文化交融,是入选“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的上海建筑之一,海派文化和西方文化在这里都留下了深深的印记;静安寺救火会旧址为静安区境内公共建筑类型的一个代表,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等等。愚园路静安段拥有极具代表性的各类历史文化资源,为下一步深入挖掘其历史文化内涵,打造愚园路商业文化价值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点亮愚园路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
区文化和旅游局全面梳理区域内现有重点红色资源,创新红色文化传播形式,深化红色文化品牌,通过线下线上齐抓共管模式,切实做好红色资源的弘扬传承与保护。根据党史部门认定,目前我区有重要红色资源旧址、遗址等105处,其中旧址28处,遗址65处,纪念设施(场馆)12处,数量上位居全市前列。
区文化和旅游局结合愚园路建筑特色,重点选择了沿线代表性建筑,策划推出《岁月峥嵘,革命礼赞》微旅行线路:静安公园--上天桥(360度眺望)--蔡元培故居(入内)—静安区文化馆(外观)—涌泉坊(外观)--市西中学(外观)--静安寺救火会旧址(外观)—新中国第一家证券营业部旧址—雷允上药城(外观)—百乐门舞厅(外观)--中共上海地下组织斗争史陈列馆暨刘长胜故居(入内)。其中愚园路静安段的刘长胜故居于2014年再次修缮,展陈提升并对外开放,通过雕塑、场景展示、情景模拟、实物陈列等一系列表现手法,展示了1937年—1949年期间刘晓、刘长胜、张承宗等同志领导下的中共上海地下组织发展、斗争的历程。该场馆现已成为广大居民了解党史、打卡、寻访红色印记的新地标,2021年接待人次达到7万余人。
此外,线上“云游静安·红色印记——99处静安区革命遗址、旧址”云阅读,实现革命遗址统一标识,打造建筑可以阅读,街区适合漫步,城市始终有温度的人文环境。静安VR全景旅游地图也通过线上宣传方式全方位立体展现区内红色旅游资源。愚园路静安段的刘长胜故居、刘晓故居、中共中央上海局机关旧址(愚园路)这3处红色文物也位列其中,成为时下线上打卡红色场馆的新亮点,是人们了解红色故事的一个智慧平台。未来将进一步整合区内红色旅游资源,加强愚园路沿线与周边新型商业的融合,提炼红色故事,并做好宣传推广工作,讲好愚园路上的红色故事。
三、创新传播手段,扩大受众群体
2019年起,区文化和旅游局深入挖掘下属场馆红色资源,自主开发打造“浸入式”红色文化品牌,充分利用场馆资源,打破以往传统的讲解模式,通过内容重塑,流程再造,设计策划,适应新时代新要求的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运用情景演绎、小程序互动、角色扮演等创新型的体验内容,有效呈现区内红色资源。参观形式上创新性融入视频、音频、手机互动游戏等技术,导入仪式、演绎、戏曲、戏剧、朗读等形式,让参观者耳目一新,感受真切,尤为吸引年轻人参与。如中共上海地下组织斗争史陈列馆暨刘长胜故居《印痕:红色使命》情景党课,通过闯关游历,讲述了愚园路81号的红色故事。当年这里曾是中共上海局的秘密机关之一,也是刘长胜1946年至1949年在沪任中共中央上海局副书记时的居住地。情景党课为观众安排身临其境的秘密任务,提供互动闯关体验,深受年轻人喜欢。据统计,该情景党课自创办以来已举办超500场次,服务人群达万余人。
近年来,围绕“红色遗址保护、红色基因传承、红色品牌打造”三大行动,静安区创新传播方式,大力开展接地气、有活力的红色文化活动。举办静安区群众最喜爱的年度“十佳”红色文化宣传员、“十佳”红色文化项目展示活动,培养优秀的讲解员和文化项目向基层社区倾斜,并与社区有关单位开展文化共建活动。静安区文化和旅游局积极整合各方资源,创新传播手段,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宣教活动,联合愚园路红色场馆——中共上海地下组织斗争史陈列馆暨刘长胜故居与周边社区、学校、有关单位开展创新型的互动活动,不定期前往社区、学校进行红色宣讲,推动红色文化进社区,进校园。如刘长胜故居工作人员凭借手语特长,前往上海市聋哑青年职业技术学校开展“印痕:红色使命—在迎接上海解放的日子里”的学习四史主题巡讲;联合静安邮政分公司在刘长胜故居内,开展“静安红色“邮”记——感悟百年初心”纪念首日封活动;开展“与巾帼大咖同频文化盛宴”走进百年愚园路和刘长胜故居;在愚园路红色场馆内举办“翰墨书盛世·光影绘华章”上海职工书画摄影展暨红色印迹实物艺术汇展等红色文化走出去活动。
今后,我们会根据愚园路沿线丰富的历史沿革、建筑价值等历史文化资源,进一步深挖历史文脉,深化历史内涵,尤其是挖掘和塑造愚园路周边红色场馆的品牌价值,让遗址类的不可移动文物既可阅读也可倾听,从而吸引更多受众尤其是年轻人,进而不断提升愚园路的商业文化品牌价值。感谢您对静安区文化旅游发展的关心和支持,真诚期待您继续关注我区文化和旅游工作,为文化旅游工作建言献策。

留言咨询
纠错
1.错误类:*
2.出错页面的地址(浏览器地址栏里面的地址):*
3.内容标题:*
4.为了方便我们更准确及时的处理错误,请尽可能详细填写你的操作经过:*
-
您的姓名:*
相关文档
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