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仪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多措并举,助力擦亮新时代静安文化品牌的建议》提案收悉,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静安区文化和旅游局积极落实打响“上海文化”品牌行动计划,成立区“文化强区”工作领导小组,集聚全区之力,落实“文化强区”发展战略,充分用好我区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资源,不断创新文化品牌培育和打造方式,努力打造一批具有国际视野、上海特色、静安典范的文化品牌。
一、品牌建设情况
静安区自2018年启动打响“上海文化”品牌至今,成果丰硕。我们成功创建上海•静安现代戏剧谷、“浓情静安•爵士春天”音乐节、环上大国际影视园区构建影视产业科创中心、陕西北路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等16个文化品牌。其中2018年上海•静安现代戏剧谷荣获“上海文化十大品牌活动”称号,“浓情静安•爵士春天”音乐节也获的该奖项的十大提名奖,均是获奖品牌活动中唯一由区政府主办的活动。
(一)深入实施党的诞生地红色文化传承弘扬工程,形成独具静安特色和品质的“红色•传承”品牌。
围绕“红色遗址保护、红色基因传承、红色品牌打造”三大行动,高标准完成了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旧址陈列馆、上海毛泽东旧居陈列馆、中共中央军委史料陈列馆等文物建筑的保护性修缮和布展提升工程,不少场馆成为全市乃至全国的热门“打卡点”,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成功创建国家5A级景区。2021年,更是聚焦建党百年,以党的二大召开地、首部党章诞生地为主题,创排静安首部原创红色戏剧《辅德里》,成功首演后,开展“五省十城”全国巡演,共完成剧场演出33场;2022年,又将《辅德里》高清戏剧影像搬上银幕,开启文艺党课《辅德里》全国巡讲活动,成为全市打响上海红色文化品牌的标杆性作品。另外,还首创“浸入式参观服务”品牌,创新党课演绎形式推出的情景党课、浸入式红色戏剧、红色旅游线路等。
(二)打造公共文化服务“静安样本”,基本构建完成“十五分钟公共文化圈”
以“美在静安”公共文化服务提升专项行动为抓手,不断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提升全区公共文化设施能级。改建的静安区文化馆被誉为“沪上最美文化馆”;成功引进尤伦斯美术馆等一流美术馆入驻;创新开辟读者·北站阅读空间、静安新业坊、石门二路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彭浦四季公园、张园·丰盛里等12个个性化的文化空间成为上海市民“家门口的好去处”;以“静安模式”高质量完成实施“十百千万”文化配送工程;以“5元公益电影”为代表的公共文化配送项目连续多年被评为“市民满意度第一”的区政府实事项目;围绕“科技+”特色,创建“智文化”服务平台,荣获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秀示范项目;在全市首创“区块链+公益文化配送”小程序,成为全市公共文化服务的新样板。
(三)全面引领静安都市旅游品牌建设,持续打造“建筑可阅读”示范区
始终依托并大力发扬静安城区独特的文旅资源禀赋,持续升级“建筑可阅读”“海派城市考古”“一江一河游览”等文旅品牌。与上海市作家协会合作举办“陕西北路网文讲坛”品牌文化活动,成为都市旅游的“上新”。历经沧桑的历史建筑荣宅在修缮后摇身变成了时尚活动场所。百年张园正向市民重现“海上第一名园”的风采,被赋予全新的城市功能。延续着城市的历史与文脉的天后宫戏台是近年来静安区实施的唯一一个古建筑异地复建项目。于全市首创“一部手机游静安·静安文旅VR全景地图”,实现了区内优秀历史建筑“可看、可听、可读、可约、可购、可享”的“六维体验”,成功打造“建筑可阅读”示范区。
(四)充分培育城区节庆品牌,为文化和旅游发展提供新引擎
积极政府发挥服务功能,通过搭建平台、集成资源、资金支持、营造氛围,推动上海·静安现代戏剧谷等文化品牌活动的能级提升,优秀本土艺术作品和艺术家走向世界。连续多年举办的静安•新湖郁金香花博会、上海•静安现代戏剧谷、“浓情静安•爵士春天”音乐节、上海(静安)世界咖啡文化节等活动,成功把城区节庆办成时代性强、有特色、有新意的时尚性节日,静安文化品牌标识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同时,秉承惠民利民的办节宗旨,坚持票价惠民政策,让更多更广的市民百姓能欣赏到中外优质戏剧,并在市民剧场板块设定戏剧爱好者的展示和演出环节,让戏剧艺术走进市民生活。
(五)关注“影视、电竞”新赛道,打造“上海文化高地”金字招牌
牢牢把握上海建设“全球影视创制中心”“全球电子竞技中心”为契机,注重引进一些标志性的企业,打造一些品牌性的项目,树立一些旗帜性的人物,举办一些有影响力的活动,努力打造“以全球化电影后期制作为核心的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地”,努力成为上海最大亮点所在。目前,环上大国际影视产业园区累计引进影视类企业近300家,其中不乏博纳传媒、爱奇艺影业等知名影视公司,吸引了贾樟柯、王小帅等名监制、名导演、名编剧率旗下公司入驻。更是出台全市区级层面唯一的影视、电竞产业专属扶持政策,支持影视项目167个,区级专项资金累计扶持近亿元,作为第一出品方累计已上映电影28部,总票房超过100亿元,获得国际电影、国内电影、国内电视等多领域奖项。
二、品牌建设展望和下一步工作考虑。
(一)聚焦红色文化,持续推进“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程
扎实做好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形成一批立根铸魂、凝心聚力的红色文化品牌。一是继续推进《辅德里》五星计划,开展《辅德里》高清影像公益配送,开启文艺党课全国巡讲,讲好伟大建党精神和上海“党的诞生地”初心一课,打响“辅德里”文化品牌;二是依托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5A级景区,深挖静安文化资源,继续推进“3圈1线”开发,发挥5A级旅游景区辐射周边、带动周边、发展周边的功能。三是系统整合区域红色资源,与建筑可阅读的深度融合,挖掘红色文博场馆历史内涵,推出“红色足印”系列情景党课、思政课、党章历程巡展等,并结合情景党课、浸入式历史体验、VR 和 AR 再现等方式,放大红色文化的品牌效益,让红色文化润泽民心。
(二)聚焦城市更新,持续打响“一江一河游览”“海派城市考古”等品牌建设
一是贯彻落实《上海市“一江一河”发展“十四五”规划》相关要求,统筹苏州河周边文化旅游资源点位,深化海派城市考古“建筑可阅读•水岸探秘”工作,打造静安“一区一岸线一品牌”;二是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与现代城市功能融合发展,形成传承文脉与活化更新相结合的文化地标。目前,巨富国潮文化馆项目开工、淞浦特委机关旧址陈列馆保护性修缮及布展提升工程正在有序推进;三是借助现代戏剧谷平台演艺资源优势,将艺术与商圈建筑、历史文化、工业遗存相结合,将文商旅深度融合旅。
(三)聚焦深度融合,持续推进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建设
一是充分发挥上海·静安现代戏剧谷在整合优质剧场和演艺资源的重要作用,开展静安区“演艺大世界”建设工作,创建演艺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活力机制,使静安成为上海建设“亚洲演艺之都”的精品高地。二是着力提升重大品牌活动能级,重点举办2023年上海·静安现代戏剧谷、“浓情静安·爵士春天”音乐节、上海(静安)世界咖啡文化节、上海国际茶文化旅游节等多元文化旅游活动,以更加充满活力、更具海派特色的内容,着力彰显城区品格。三是发挥静安作为第一批国家文旅消费试点城市和南京西路商圈文旅消费集聚区的鲜明优势,引领需求,创造消费,打造红色初心、静安苏河湾水岸探秘、博物馆城区等主题都市旅游精品,使静安区成为高品质的文旅时尚生活示范区。
(四)聚焦转型发展,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静安样本”
一是优化区域文化设施新布局,打造“一河、两岸、三区、四街”的文化空间大布局,形成提振静安文化活力的新引擎。二是结合城市微更新,升级打造一批“小而美”的演艺新空间、人文新景观、休闲好去处,成为新时代城市更新与文化惠民相结合的公共文化服务“新样板”。三是加强整合公共文化资源,完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继续支持各街道(镇)打造和提升“一街一品”等贴近市民、普惠群众、丰富多彩的特色文化形态。四是优化社会参与机制,实施“十百千万”文化配送工程,加大开展公益电影配送力度。五是围绕“科技+”的特色,不断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丰富静安文旅智慧服务平台文旅服务内容,继续完善“公益配送小程序”实现精准配送、精准服务。
(五)聚焦政策吸引,培育文旅新业态和人才新高地
充分发挥政策、资金对影视、电竞产业发展的引导、带动及服务功能,助推环上大国际影视产业园区、中国灵石电竞中心品质提升,推进静安全球影视创制中心建设,鼓励和吸引更多的影视、电竞企业和优秀人才落户静安。大力发展在线文娱,依托视频、音频、直播和影视类载体,加快培育数字出版和网络视听等内容和平台,不断吸引青年影人及其优秀项目集聚静安,构建内容丰富、创新融合、充满活力的产业生态,助推文旅产业新发展。聚焦苏河湾滨水艺术走廊,鼓励高质量艺术活动的举办、支持ART021“画廊大楼”高能级产业载体的落地、积极推进慎余里开发项目,加速推动苏河湾区域建设成为连接全球艺术产业及资源的“世界级”文化交流平台和艺术产业高地。
衷心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支持!

留言咨询
纠错
1.错误类:*
2.出错页面的地址(浏览器地址栏里面的地址):*
3.内容标题:*
4.为了方便我们更准确及时的处理错误,请尽可能详细填写你的操作经过:*
-
您的姓名:*
相关文档
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