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茹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传承红色传统文化推动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功能提升》的提案收悉,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静安是马克思主义传播地、革命领袖足迹地、早期中共中央机关聚集地、中国共产党首部党章诞生地、群众运动策源地,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底蕴深厚。纵观静安区红色革命文物资源呈现类型广(几乎涵盖了中国共产党各历史时期领导的党、团活动和工人运动、群众运动等方方面面)、层级高(涉及中共中央的领导机关、会议会址、领导人居住和活动地、教育和印刷出版机构等占比高,市级文保单位以上的接近60%)、建馆多(已建成开放和即将建成开放的红色革命类纪念场馆有9处)的特点。
静安区已率先基本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目前全区共有图书馆(含分馆)19处,文化馆(含分馆)15处,博物馆(含美术馆6家)65处,旅游服务中心咨询点2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14处,居委综合文化活动室267处等优质公共文化设施资源。将传承红色传统文化赋能公共文化设施的功能提升,是公共文化服务高品质化水平的重要内涵之一。
一、深挖红色资源底蕴,打造红色品牌IP。
(一)静安首部红色原创戏剧《辅德里》上演。
《辅德里》是迎接建党百年之际,由静安区委宣传部、静安区文化和旅游局出品的,首部聚焦中国共产党第一部党章,以中共二大会议所产生的重要文件为主线的非虚构戏剧。该剧聚焦中国共产党从一大到二大,共同完成党的创建的历史进程,以党章的诞生与守护为脉络,呈现100年前革命者命运、出路、使命和爱情。该剧于2021年4月23日首演后,在全国五省十市巡演33场,收获社会各界广泛好评。作为静安公共文化领域高品质的红色文化IP精品——《辅德里》,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打造静安“红色文化”品牌的卓越呈现。2022年党章诞生百年,讲好首部党章诞生地的故事,非虚构戏剧《辅德里》高清影像搬上沪北电影院银幕,面向全区14个街镇党员群众,放映百场,用“好听好看好懂”的文艺党课形式为大家讲述伟大建党精神和上海“党的诞生地”的初心一课;同步开启电影《辅德里》全国巡讲活动。
(二)《辅德里》微缩模型展致敬命运瞬间。
《辅德里》微缩模型展通过“展演合一”的理念,让观众进入剧场后首先看到凸显剧中人物的16个“命运瞬间”——每一个瞬间占据一个展柜。与剧目主题一致的展览,不仅能“预告”观众剧目的内容,其本身也是独立的艺术创作,能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当下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该展览将随着《辅德里》剧目的巡演而一同巡展,也在静安区旅游服务中心进行巡展,并最终回归中共二大纪念馆。以特别形象传神的场景瞬间,向百年前的重要时刻致敬,也为当下红色文化传播与表达开辟新路径、新范本。
二、创新活动内容和形式,让红色文化“入脑入心”
(一)创新“浸入式参观服务”品牌模式。
区文物史料馆有六家场馆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进一步发掘红色基因,文旅融合讲好红色故事,在全市首创开发“浸入式参观服务”, 量身定制情景党课,包括上海毛泽东旧居陈列馆的《印迹》、中共上海地下组织斗争史陈列馆暨刘长胜故居的《印痕》、中共三大后中央局机关历史纪念馆的《足印》、上海蔡元培故居陈列馆的《印象》、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旧址陈列馆《足迹》、中共淞浦特委机关旧址陈列馆《足履》。做到“一馆一故事”、“一馆一特色”,受到参与者的广泛好评,得到国内各媒体报道转载,已成为静安区红色文化和革命文物建筑的“新网红”。在区党建服务中心的指导下,区文物史料馆还推出《峥嵘岁月——行走的博物馆公教课》,运用45分钟的舞台公开课的形式,将上海毛泽东旧居陈列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旧址陈列馆、中共三大后中央局机关历史纪念馆、中共淞浦特委机关旧址陈列馆、中共上海地下组织斗争史陈列馆暨刘长胜故居五家场馆的红色历史进行浓缩和提炼,走出去为楼宇、部队、社区、学校的公众开展红色文化服务。
(二)庆祝建党百年,传承红色血脉系列展览
静安区文旅局依托静安区宝贵而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联合社会力量通过艺术化的表达方式为公众展现高品质的红色文化展览,如举办的“百年百印——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印章艺术展”、“秉初心追梦 书百年华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国百幅书法作品展,颂百年风云红色连环画艺术展,“匠心传承红色基因 逐梦静安新征程”建党百年陶瓷展等得到央广网、新华网、中国新闻网、上海电视台、人民日报等近20家主流媒体的争相报道。
三、“数”“纸”并举,创新红色文化传播方式
(一)“一部手机‘阅读’静安”。
静安区在全市首先制作“一部手机游静安·静安文旅VR全景地图”,以“VR全景+全媒体阅读+静安建筑”等智能阅读方式,实现建筑的“可看(VR全景看)、可听(有声导览听)、可读(全媒体阅读)、可约(在线预约、可购(移动商城)、可享(实时分享)”,成为“阅读上海”和“一部手机游静安”的全新载体和全新体验。在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等红色文物保护建筑内设置“乐游移动驿站”,目前静安区共设置12处驿站,总点击量11万余次,为游客提供线上导游、线下漫游、线上线下共享游的公共服务。同时开展建筑开放、扫码阅读、建筑微旅行、文创市集四大板块。为更好地宣传推广静安文旅平台,在此基础上静安区还设计制作了“悦读静安”小程序,进行红色文物建筑宣传、导航、实地线上打卡和积分换礼,实现了线上线下双向引流,引导更多市民关注、了解静安红色文物建筑之美。
(二)众说周知——作家眼中的红色起点周周谈。
静安区将“四史”教育学习与区域特色相结合、讲活历史故事、用好红色资源,打造静安“四史”学习教育品牌,通过跨界合作,与上海市作家协会、上海大学、新民晚报文体中心、上海人民出版社以及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旧址陈列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国歌展示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会址纪念馆等红色场馆进行联动,主办了《众说周知——作家眼中的红色起点周周谈》,邀请作家与专家学者,畅聊不能忘怀的红色历史,走进一座座充满故事的红色场馆,从不同角度、不同领域展现上海的红色历史、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六期节目直播观看人数突破271万。
(三)融合红色文化与现代技术,打造虚拟展厅
静安区文旅局近年来也在积极探索推广数字化在红色文化传承方面的应用。2019年,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旧址陈列馆的虚拟展厅就依托了现代技术,将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开会的盛况用AR方式展现,将码头工人“过山跳”的劳动场景运用VR方式让观众体验,运用AI技术制作《劳动周刊》报刊阅读闯关游戏等,将红色传统文化和现代技术相结合。2020年,受疫情影响,当年5月国际博物馆日开展了线上的“7小时直播接力”,区文旅局下属七家场馆接力直播红色故事,平台共超过22万人次收看。2022年,静安区文物史料馆首次尝试“元宇宙”区块链技术,于8月20日、9月9日分别推出上海毛泽东旧居陈列馆和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旧址陈列馆的两款主题限定“数字藏书票”,深受市民欢迎。
四、传承红色文化,赋能公共文化设施新活力
“十三五”以来,区文旅局更新与提升了上海毛泽东旧居陈列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旧址陈列馆、中共三大后中央局机关历史纪念馆等展馆。上海毛泽东旧居陈列馆于2017年在全面保护性修缮和展陈提升后恢复开放,根据1960年绘制的甲秀里设计图,采用传统材质和工艺对旧居建筑内外进行了最大程度的恢复,同时一批馆方近年来新征集到的珍贵史料也在大陆首次与观众见面,这幢具有典型上海石库门建筑风格的老房子,在静安的繁华都市中岿然屹立,传承红色基因,流淌红色血脉,根植红色文化。2020年再次展陈提升,新增展出了一批毛泽东、杨开慧、毛岸英的珍贵实物和专题史料,并对展馆功能和参观路线进行了优化和完善,开创文创展示空间。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旧址陈列馆于2019年在全面保护性修缮和展陈提升后恢复开放,此次修缮从成都北路893弄1-7号扩大至成都北路893弄1-11号,新增的两间石库门原汁原味保留原有石库门建筑格局,布展则以立体化的形式来展现历史,通过丰富的史料,珍贵的历史影像,动态油画、连环画长卷等艺术创作,场景还原和现代化虚拟技术,生动地展现一代革命先辈的奋斗牺牲和中国工人运动的波澜壮阔。
充分利用好公共文化设施功能,通过“线上+线下”加持互补的创新方式,传承好静安红色文化,这项工作一直在路上,我们将充分组织各类社会力量,用好各类宣传平台,展示静安红色文化底色,讲好静安红色故事。
衷心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支持!

留言咨询
纠错
1.错误类:*
2.出错页面的地址(浏览器地址栏里面的地址):*
3.内容标题:*
4.为了方便我们更准确及时的处理错误,请尽可能详细填写你的操作经过:*
-
您的姓名:*
相关文档
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