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欣、朱鹤祥委员:
你们提出的《建议为静安居民打造家门口的“文化客厅”》提案收悉,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各部门的积极支持下,静安区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为着力点,积极整合利用现有公共文化旅游资源,紧密围绕社区打造传承与发展优秀文化的阵地,建设社区居民身边的“文化客厅”。
一、强化文化配送,打造社区文化服务品牌
(一)市民文化节,文化惠民“润物无声”
自2013年参与首届上海市民文化节以来,静安区以全面展示区域群众文化建设成果和市民文化风采为己任,以“国际静安,卓越城区”为目标,进一步发挥市民文化节文化惠民“润物无声”的功效,在提升国际静安文化品质、丰富静安“美丽家园”、“美丽城区”建设内涵、扩大公众文化艺术普及、涵育“一街一品”特色文化、发挥典型标杆示范引领等方面做出了不懈探索和努力,上海市民文化节已成为国际静安文化交流的窗口,成为静安居民心中一块文化的绿洲。
10年来,每年市民文化节静安区在组织好“文化服务日”系列活动、各类赛事展示活动和春夏秋冬四季活动的基础上,也在不断探索整合具有静安特质的市民文化节活动,已经形成包括中外家庭戏剧大赛、郁金香花博会、爵士春天音乐节、国际咖啡节、上海•静安现代戏剧谷等在内的多个品牌节庆活动。
2013年至今,静安区建立各类艺术团队近千支,他们相继获得市“百支优秀市民舞蹈团”、“百支优秀市民合唱团”、“百强市民厨神”、“中华古诗词高手”、“百名梨园名角”、“百名市民手工达人”、“百名沪语达人”、“百名诵读达人”、“优秀市民舞蹈团”等荣誉称号;静安区成功创建成为第二批上海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市民剧场”、“公共文化数字配送与互动服务系统”(智文化服务平台)列为第二批上海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由静安区文化局选送的原创小品《亲!还在吗》荣获全国群众文化艺术领域最高奖——群星奖。
(二)“一街一品”,打造社区文化品牌
静安区14个街道(镇)打造了贴近市民、普惠群众、丰富多彩的“一街一品”社区特色文化项目。静安寺街道“同心家园”、曹家渡街道“社区读书节”、江宁路街道“记忆江宁”、石门二路街道“邻里石二”、南京西路街道“缤纷南西”、天目西路街道“艺术国学”、北站街道“苏河国韵”、宝山路街道“红色宝山”、芷江西路街道“终身教育节”、共和新路街道“茶文化”、大宁路街道“书香大宁”、彭浦新村街道“华彩四季”、临汾路街道“精准服务”、彭浦镇“摄影之乡”。各街道镇的“主打项目”各具特色,争芳斗艳,丰富静安群众文化生活。
静安区“一街一品”与市民文化节有机联动,14个街镇百花齐放,举办了各具特色的节庆活动,包括曹家渡街道“社区读书节(18届)”、江宁路街道“江宁社区节(18届)”、石门二路街道“邻里节”(18届)、南京西路街道“福民南西艺术季”(6届)、芷江西路街道“终身教育节”(18届)、天目西路街道“添睦节”(4届)、彭浦新村街道“华彩四季”(12届)、彭浦镇“社区文化艺术节”(10届)等。
(三)文化引领,提供公共文化内容供给“静安样本”
静安区的公共文化配送工作以文化引领,不断深化服务内涵,以文化赋能,不断创新服务载体,基本实现公共服务高质量供给,在全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打造了“静安样本”,做出了“静安贡献”。
1、精准投放,供给服务更高效。通过专业化管理,精细化服务,精准化投放,提升市民享受公共文化供给服务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一是积极对接好市、区两级公共文化资源进社区中心、居委会基层文化服务点,全面提升社区公共文化空间的服务效能;二是在优化配送招募机制的前提下,尝试打破文化配送固有的征集模式,从原先被动的“坐、等、筛”,到主动邀约、形式(内容)升级,扩大公共文化配送的辐射力;三是打破文化配送传统样式,聚焦文旅结合,文化行走、文化微游、线上内容供给等服务方式,为静安市民提供多方位的文化服务。
2、整合资源,充分发挥文化品牌效应。静安区结合静安戏剧谷、中外家庭喜剧大赛、区内有影响力的重大品牌活动,发挥区内名人、名苑云集的资源优势,深入开展专项配送活动,打通公共文化配送关节,将优质专项资源配送到区内的商圈、社区、军营等场所。
3、数字转型,供给模式更多元。静安区开创性地将“区块链+”技术运用到文化领域,利用“静安文化公益配送”微信小程序,进一步优化“区块链+公益配送券”的公共文化配送模式。通过与喜马拉雅、沪北电影院、美琪大戏院和马兰花剧场等社会力量合作,现已实现培训配送、电影配送、剧场配送。静安区旨在将“区块链+”技术与公益配送深入结合,提高高品质文化的效能以及群众享受文化的精准度,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智能、更加便捷、更加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从而适应群众多元化文化的需求、满足群众高雅文化的追求、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2021年,“静安文化公益配送”微信小程序累计注册用户35600余人。
二、整合利用资源,发扬苏河文化内涵
(一)打造最具内涵的苏河湾文化生活水岸
苏河湾是苏州河文化遗产最丰富、最具有文化代表性的河段。共有风貌保护街坊17个,其中成片保护的街坊有7个,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8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文物保护点41 处,优秀历史建筑20处,历史建筑总量约50.1万平方米。具有银行仓库、工业遗存、石库门文化、红色文化、水的文化、桥的文化,在推进以人文价值引领的城市更新进程中,将发展成为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最具魅力与代表性的“新地标”。
随着苏河两岸的全线贯通,市民眼中的苏河湾是焕然一新的景观和恰到好处的便利。亟待我们思考的是如何注入更多文旅元素,将悠久历史往事与现代生活艺术有机结合,在深刻展示静安苏河底蕴同时,通过“水脉、文脉、绿脉、人脉”的融合,再现上海版“清明上河图”体验区,为市民游客再添一处具有诗情画意和现代卓越感的静安文旅新体验地。
1.文旅融合,打造升级版“漫步苏河湾”项目
“漫步苏河”微旅行项目,起步于2019年4月。最初缘起于静安现代戏剧谷的“漫步苏河湾”活动,随着活动内涵和外延不断伸展为四部分。
(1)苏河漫步
自苏河湾北岸的上海总商会旧址,一路途径中共三大后中央局机关历史纪念馆、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福新面粉公司旧址以及山西路桥、浙江路桥等苏河湾重点文化地标,2.5公里约两小时的漫步,浸透了上海三大文化品牌的渲染。
(2)历史环境戏剧
中共三大后中央局机关历史纪念馆《历史的瞬间》环境戏剧,以浸入式的表现手段,为观众重现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奋斗故事。全程运用音频设备和演员表演还原场景细节,在不同的场景触发演员表演段落,最直观地感受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通过这一新颖的形式,让“红色记忆”变得生动立体。观众既作为演出的观看者,又作为演出的参与者,历史就活生生地在眼前再现。
(3)四史学习旅游线路
作为“秉初心,学四史,游静安”五条旅游线路之一,将苏河湾沿岸的纪念场馆、历史遗迹串联起来,重温城市进程中独具上海特征、静安特色的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
上海铁路博物馆(入内)--(路径:山西路--山西大戏院—吴昌硕故居—河南路,沿途介绍)--上海总商会旧址(外观)—(路径:河南路桥—福建路桥—浙江路桥—远眺中共三大后中央局机关历史纪念馆)—上海中国银行办事所及堆栈旧址(外观)—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四行仓库抗战旧址,外观)—乌镇路桥—新闸路桥(远眺福新面粉一厂及堆栈旧址)--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旧址陈列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旧址,入内)
漫步苏河项目社会反响良好,下一步我们在保留原有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内涵,挖掘故事,创新形式,比如可引入建筑可阅读的VR技术、沉浸式参观、快闪形式等,通过这个项目的2.0版将苏河湾打造成深化文旅融合的有效平台,展示国际静安文旅特色的聚焦平台。
2.彰显特色,体现优质化和国际化的有机结合
“苏州河两岸人文休闲集聚带”,要对标世界级滨水区,推进两岸功能与形态双升级,以全球城市高端服务功能集聚和历史文脉传承为导向,显示它作为中国民族商业发源地的独特价值,充分利用一砖一台,一草一木,串联雕塑、地刻、光影、文创等丰富载体,融合诗歌、影像、绘画、音乐等多样形式,提升文博、旅游、创意设计等业态,引入一批国际知名的文创品牌,打造具有全球城市中央活动区品质的大都会中心。比如,一个开放式的公共高端画廊,一个体现人文情怀的博物馆,一面展现苏河文化底蕴的有声图书墙,一个舒缓心情休闲音乐厅……彰显“国际静安,卓越城区”的静安文旅特色。
3.服务升级,精准满足市民游客文化旅游所需
打造苏河湾优质的公共文化空间,始终以“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为主线,根据市民游客所需,提供精准服务,优化文化惠民服务的体验度。苏河湾公共文化空间融合了城市更新、生态宜居、高端商业和时尚体验,将其打造成“绿地成系统、步行成网络、地下空间成街坊、高层建筑成组群”的中心城区滨河综合体,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的要素,全面提升静安苏州河两岸城区面貌形象的同时,融人文情怀和贴心便利,最深入全面的满足市民游客所需,使其成为带动全区“一轴三带”南北协调发展的引擎、国际大都市中心的滨水示范区、海派历史文化的魅力展示区和时尚人文休闲的中央活动区。
三、传承优秀文化,助力传统戏曲进社区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戏曲艺术博大精深、风格独具,以动作舞蹈化、语言韵律化、演唱声腔化、布景图案化的“歌舞演故事”表达体系,体现着东方艺术的风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深受广大市民的喜爱。为了丰富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弘扬中华优秀戏曲文化,静安区长期致力于推动传统戏曲在辖区内的传承推广。除了在静安区文化馆推出“评弹天天演”活动,累计演出评弹3000余场外,静安区还通过多种形式的戏曲主题活动,提升市民满足感。
(一)2021年,静安区文化馆与区内文化类社会组织上海张军昆曲艺术中心合作,量身定制浸入式昆曲《长生殿》,创造性地把传统经典的昆曲剧目与特定的表演场域融合在一起,成就了作品的独特与唯一。本次尝试以更有效的传播途径传递给更需要的人群,在数据时代彰显艺术价值与文化精神。
(二)2021年,静安区文化馆组织开展“民星艺站”社区戏曲团队骨干培训,区内14个街镇共推送骨干学员56人参加为期三天的集中培训,以提升受训对象的艺术理解水平、专业技能水平,并有针对性的提高社区戏曲团队在参赛过程中的整体实力。
(三)静安区北站街道一直致力于京剧艺术在少儿群体的传承与发展。不定期的组织京剧专场演出,让小学员们把所学全部展现出来。北站社区百乐京剧班是上海市首个少儿京剧社。北站街道2021年荣获2021-2023年度“上海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2020年被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评选为上海市“非遗在社区”示范点。街道同时注重其他戏曲文化的传承,邀请张军作为北站艺术中心的昆曲艺术顾问,通过面对面畅聊昆曲艺术、
(四)石门二路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常年开设的“武定书场”,在上海滩小有名气,是本市长期开设的评弹书场之一,自1985年在石门二路街道开张以来,已经坚持30余年。2010年,武定书场被评为上海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评弹》艺术展演基地。从2015年开始连续五年获评上海市文明示范书场。武定书场每天在文化中心剧场献演,一般每月演出30场次,年演出超过350场次,每天接待听众约160人,年接待听众近7万人次。据统计书场中近40%的听众是来自周边的闵行、黄浦和浦东的居民,“老听客”更是达到70%,刮风下雨、雷打不动,武定书场已经成为社区老年居民听书、喝茶、聚友的舞台。
(五)静安区芷江西街道依托睦邻节、文化服务日等平台,多次开展淮剧进社区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深受社区居民欢迎。2021年3月28日文化服务日当天,静安淮剧艺术家周筱芳流派促进中心在芷江西路街道文化中心开展创意淮剧推广互动活动——淮剧的角色和行当。居民们在聆听原汁原味的淮音淮调的同时,了解“生旦净末丑”行当的特色区分。同时,还由资深戏曲化妆师为社区居民装扮花旦妆和小生妆。淮剧名家示范指导,居民朋友们学做一些戏曲舞台的简单表演技法,感受淮剧文化艺术的魅力。
“十四五”期间,区文化和旅游局将在进一步深挖区内现有公共文化旅游潜力的基础上,线上线下齐发力、有形无形相结合,串联区内特色资源,并结合区、街镇两级发展需要及规划,讲好静安故事,打造静安品牌,更好地为静安居民点亮家门口的 “文化客厅”。
上海市静安区文化和旅游局
2022年5月9日

留言咨询
纠错
1.错误类:*
2.出错页面的地址(浏览器地址栏里面的地址):*
3.内容标题:*
4.为了方便我们更准确及时的处理错误,请尽可能详细填写你的操作经过:*
-
您的姓名:*
相关文档
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