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菊丽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增加文化配送的内容和频次”的代表建议收悉,经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公共文化配送服务是增强静安市民获得感、幸福感、满足感的民生项目。优化公共文化配送服务效能,提升社区居民文化生活品质,是静安区“着力建设美好生活实践区”,践行“人民城市”这一重要理念的强有力的精神文化支撑。静安的公共文化配送工作在广泛深入14各街镇调研、了解社区居民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的真实文化需求的基础上,不断完善配送菜单,提高配送质量。目前,静安区的公共文化配送工作以文化引领,不断深化服务内涵,以文化赋能,不断创新服务载体,基本实现了公共服务高质量供给,在全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打造了“静安样本”,做出了“静安贡献”。
一、常规配送
静安区的常规文化配送工作始终坚持“公益性、均等性、基本性、便利性”的公共文化服务原则,在优化配送招募机制的前提下,尝试打破文化配送固有的征集模式,从原先被动的“坐、等、筛”,到主动邀约、形式(内容)升级,扩大公共文化配送的辐射力。一是积极对接好市、区两级公共文化资源进社区中心、居委会基层文化服务点,全面提升社区公共文化空间的服务效能;二是鼓励指导好街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充分发挥主体责任,进一步加强对居委会基层文化服务点的文化服务资源配送工作,积极开展文化指导员进小区项目,指导各街镇、小区进一步挖掘社区志愿者和文艺骨干,参与师资配送工作;三是打破文化配送传统样式,聚焦文旅结合,文化行走、线上内容供给等服务方式,为静安市民提供多方位的文化服务。
二、公益培训
静安区文化馆常年开设各类公益培训班,将优秀的文化艺术带入周边居民、白领的日常生活,让学员在课程过程中静心沉醉,感受艺术的熏陶。2021年,公益培训项目开设情况如下:
(一)上海市民艺术夜校静安分校——静安区文化馆“乐学课堂”春季、秋季班,开设咖啡、花艺、木艺、吉他、舞蹈、美妆、香道、皮具制作等课程,168班次,3192人次。热门课程线上报名50秒即被抢完,同时也受到人民日报、文汇报、上海电视台等近20家媒体报道,成为上海热搜话题。
(二)区文化馆与华山医院共建项目“文华荟”,为周边的白领开设瑜伽、尊巴、创意美学课程等;“午间一小时”公益课程,包含爵士舞、手工体验、普拉提等,获得静安寺商圈上班族的欢迎。120班次,4400人次。
(三)由区文化馆业务老师任教的公益培训班,为市民提供书法、美术、摄影、声乐、钢琴、舞蹈、戏曲等14门艺术培训课程,包含日常班和晚上周末班,获得广大市民喜爱,培训开班336班次,参训4300余人次。
三、“名剧名人”配送
静安区借助配送平台扩大专业院团、文化名人的社会效应,在确保艺术性的基础上更加符合老百姓的文化需求,探索“名剧名人”专项定制,尝试打破文化配送固有的征集模式,深化供给内涵,挖掘出更加广泛、更显多元、更具品质的配送项目。海派民乐家马晓晖、著名主持人骆新、上海大学李建林教授等一批文化名人的特色内容配送到社区,最大限度发挥优质文化资源的服务效能,提供更加高质高效的配送服务。通过与上海歌剧院联袂推出《晨钟》静安区集中展演、《唱支山歌给党听》主题音乐会等一系列专项配送活动,将主旋律和正能量配送至社区街镇市民的家门口。
2021年,随着非虚构舞台剧《辅德里》在静安现代戏剧谷首演、主题曲《辅德里》在静安唱响,辖区居民对于这部红色舞台剧的热情也日益高涨。为了满足居民的需求,静安区文旅局特别组织《辅德里》剧组于2021年7月为区内的14个街道进行文化配送,进行深度策划、定制,让还未观摩过剧场版《辅德里》演出的观众了解《辅德里》、学唱《辅德里》、了解《辅德里》的创排过程。活动配送至13个街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邀请演员共52人次,指导老师2位,配送内容分为声乐课、形体课2种形式,受益观众超过10534人次(疫情原因,临汾街道配送延期)。
四、老艺术家进社区
2021年6月24日下午,静安区文旅局组织开展“文旅部老艺术家文化志愿服务进静安”活动,邀请中国歌剧舞剧院国家一级演员李元华、中央芭蕾舞团国家一级演员林虹和董岩深入基层,在静安区文化馆为来自辖区内14个街镇的50余名文艺骨干进行了声乐和舞蹈方面的专业教学。此次活动是对公共文化专项配送的一次全新尝试,旨在拓宽公共配送渠道,丰富配送供给菜单,满足群众多元化文化需求,推动配送项目向高质量发展,让静安的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高品质的文化配送服务。
五、社会力量参与
静安区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广泛宣传动员,调动辖区内文化馆、文化艺术类培训机构及专业院校的师资优势,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供给,与政府职能形成有益互补,让专业教师和大学生有机会下沉基层,发挥自身特长,丰富文艺指导员配送力量。在这期间,涌现出了一批优秀案例:
(一)2021年,由静安区文化和旅游局担任业务主管单位的上海伟华教育培训中心成功成为由市群艺馆举办的“市民艺术夜校”的试点合作单位。虽然受疫情影响,该“市民艺术夜校”试点尚未对外招生,但其作为一次成功的尝试,为后续更大规模的合作打下了基础。
(二)上海张军昆曲艺术中心为区文化馆量身定制浸入式昆曲《长生殿》,创造性地把传统经典的昆曲剧目与特定的表演场域融合在一起,成就了作品的独特与唯一。本次尝试以更有效的传播途径传递给更需要的人群,在数据时代彰显艺术价值与文化精神。
(三)上海市静安雷电所跨媒介艺术中心致力于探索并实践新型公共艺术生态,孵化国内青年创意从业者的生产力。2021年,雷电所推出“青年科技艺术扶持计划”第一季,并结合20件晋级作品,推出首展“不准停电Do Not Black Out”,挖掘青年力量,带动中国不同区域之间青年艺术家的交流与合作,吸引这些专业化人才来到上海,来到静安,共同探索未来艺术的方向和价值。
(四)上海市静安区舞蹈协会在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组织开展的“舞出中国红”全国广场舞展演活动中积极发挥自身专业和资源优势,指导区内舞蹈团队以静安城市地标和红色景点完成了16部“舞出中国红·一城一舞”短视频的拍摄,在帮助静安区群众舞蹈团队提升水平的同时,充分展示静安城区风采。
六、市民文化节
自2013年参与首届上海市民文化节以来,静安区以全面展示区域群众文化建设成果和市民文化风采为己任,以“国际静安,卓越城区”为目标,进一步发挥市民文化节文化惠民“润物无声”的功效,在提升国际静安文化品质、丰富静安“美丽家园”、“美丽城区”建设内涵、扩大公众文化艺术普及、涵育“一街一品”特色文化、发挥典型标杆示范引领等方面做出了不懈探索和努力,上海市民文化节已成为国际静安文化交流的窗口,成为静安居民心中一块文化的绿洲。
10年来,每年市民文化节静安区在组织好“文化服务日”系列活动、各类赛事展示活动和春夏秋冬四季活动的基础上,也在不断探索整合具有静安特质的市民文化节活动,已经形成包括中外家庭戏剧大赛、郁金香花博会、爵士春天音乐节、国际咖啡节、上海•静安现代戏剧谷等在内的多个品牌节庆活动。
2013年至今,静安区建立各类艺术团队近千支,他们相继获得市“百支优秀市民舞蹈团”、“百支优秀市民合唱团”、“百强市民厨神”、“中华古诗词高手”、“百名梨园名角”、“百名市民手工达人”、“百名沪语达人”、“百名诵读达人”、“优秀市民舞蹈团”等荣誉称号;静安区成功创建成为第二批上海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市民剧场”、“公共文化数字配送与互动服务系统”(智文化服务平台)列为第二批上海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由静安区文化局选送的原创小品《亲!还在吗》荣获全国群众文化艺术领域最高奖——群星奖。
2021年,静安区举办“同庆百年盛典”市民文化节静安区系列活动,结合春、夏、秋、冬四季活动全表发布,策划组织丰富多彩的线上、线下活动。依据上海市民文化节(文化云)数据统计,1月—10月,静安区各街镇、文旅系统单位开展活动项目数(线上+线下)5826项,线下活动13857场次,线下参与959429人次,线上活动1961场次,线上参与604932人次,线上浏览量达811337人次。
2021年,《辅德里》作为静安区复赛规定曲目,老战士合唱团、影人合唱团和和之声合唱团都以合唱《辅德里》作为决赛曲目参加比赛。红色故事大赛,静安区一枝独秀,共提交1457件作品,占全市报名总数半数之多,静安区文化和旅游局获得全市唯一一个“最佳组织奖”。由静安区承办的2021中外家庭戏剧大赛是上海市民文化节重要赛事之一,静安现代戏剧谷“市民剧场”惠民板块,静安区新时代精神文明实践品牌活动。大赛辐射至长三角,首次以“戏剧工作坊”的形式,将戏剧辅导贯穿整个赛事周期,做到“可看、可演、可互动”。10支队伍入围市民文化节舞蹈大赛(广场舞)决赛。南京西路街道《献》和江宁路街道《幸福暖夕阳》分别代表静安参加“百年辉煌 艺心向党”——2021年上海市民文化节市民舞蹈大赛风采展示。14个街镇和区文化馆的舞蹈队,积极响应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下发的《关于持续开展“舞出中国红”全国广场舞展演活动的通知》要求,在区舞协的具体指导下,以静安城市地标、红色经典为拍摄点,共完成“舞出中国红·一城一舞”短视频征集作品16集,报送国家文化云,展示静安城区风采,提升广场舞活动内涵,展现了静安百姓的美好生活。
七、“一街一品”百花齐放
静安区14个街道(镇)打造了贴近市民、普惠群众、丰富多彩的“一街一品”社区特色文化项目。静安寺街道“同心家园”、曹家渡街道“社区读书节”、江宁路街道“记忆江宁”、石门二路街道“邻里石二”、南京西路街道“缤纷南西”、天目西路街道“艺术国学”、北站街道“苏河国韵”、宝山路街道“红色宝山”、芷江西路街道“终身教育节”、共和新路街道“茶文化”、大宁路街道“海派魔术”、彭浦新村街道“华彩四季”、临汾路街道“精准服务”、彭浦镇“摄影之乡”。各街道镇的“主打项目”各具特色,争芳斗艳,丰富静安群众文化生活。
静安区“一街一品”与市民文化节有机联动,14个街镇百花齐放,举办了各具特色的节庆活动,包括曹家渡街道“社区读书节(18届)”、江宁路街道“江宁社区节(18届)”、石门二路街道“邻里节”(18届)、南京西路街道“福民南西艺术季”(6届)、芷江西路街道“终身教育节”(18届)、天目西路街道“添睦节”(4届)、彭浦新村街道“华彩四季”(12届)、彭浦镇“社区文化艺术节”(10届)等。
八、“云上”文化配送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交习惯带来巨大的改变。疫情期间,数字文化服务让每一个个体都能继续拥有享有公共文化服务的机会,同时要求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更加聚焦、供给更加精准,形成良好的公共文化服务内循环。为此,静安区文旅局积极尝试创新云上服务,通过整合艺术网课、数字博物馆、线上美术馆等形式,满足公众的线上文化需求。
(一)静安区开创性地将“区块链+”技术运用到文化领域,利用“静安文化公益配送”微信小程序,进一步优化“区块链+公益配送券”的公共文化配送模式。通过与喜马拉雅、沪北电影院、美琪大戏院和马兰花剧场等社会力量合作,现已实现培训配送、电影配送、剧场配送。静安区旨在将“区块链+”技术与公益配送深入结合,提高高品质文化的效能以及群众享受文化的精准度,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智能、更加便捷、更加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从而适应群众多元化文化的需求、满足群众高雅文化的追求、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截至2022年6月初,“静安文化公益配送”微信小程序累计注册用户35900余人。
(二)“静安文旅”微信公众号每日推送静安区文化旅游活动资讯,针对重大活动进行了一系列专题策划宣传,利用线上直播、投票互动、网络征集等方式,采用图文、视频、h5等形式,向市民迅速及时更推区内各文旅场馆资讯内容,市民及游客可通过公众号报名参加各类文旅活动、培训讲座、抽奖获得各类免费福利、查询旅游攻略、文旅体验互动、一网通办等综合服务,享受更智能的高品质文旅生活。2021年,静安文旅微信公众号增加“空间载体”栏目,宣传推介包括街道社区文化中心在内的区内各类文旅场馆;并通过“微信矩阵”栏目联动推广,帮助市民更便捷地了解文化活动信息、获取在线课程、线上展览等免费线上公共文化资源。
“十四五”期间,静安区文化和旅游局将在进一步深挖区内现有公共文化旅游潜力的基础上,线上线下齐发力、有形无形相结合,串联区内特色资源,并结合区、街镇两级发展需要及规划,讲好静安故事,打造静安品牌,更好地为静安居民创建家门口的文化大舞台。根据市区防控防疫要求,我们也将在保证充足的线上公共文化供给的同时,适时恢复市、区两级公共文化配送、公益培训、“名剧名人”配送以及老艺术家进社区等一系列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丰富、更加便捷、更加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

留言咨询
纠错
1.错误类:*
2.出错页面的地址(浏览器地址栏里面的地址):*
3.内容标题:*
4.为了方便我们更准确及时的处理错误,请尽可能详细填写你的操作经过:*
-
您的姓名:*
相关文档
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