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区委、区府对加快发展静安都市旅游业十分重视。在区委六届六次全会上提出了面向新世纪,建设高品位的商业商务区、高品质的生活居住区的“双高区”的奋斗目标,并明确指出静安区要大力发展旅游业,把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中重点发展的行业之一,使之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区委、区府的这一重大决策,为今后加快发展静安都市旅游业指明了方向。
一、静安都市旅游业发展的现状条件
1、现状与特点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目前在第三产业中,我区旅游业的发展已初具规模。
在旅游机构方面,区内现有国际旅行社10家、国内旅行社30家,其中上海国旅、中旅、华亭海外列入为全国国际旅行社50强;中旅假日、强生旅游公司、新大陆旅游公司、天天旅行社也已跻身全国国内旅行社100强。1999年全区旅行社营业额达11.77亿元,其中:国际旅行社营业收入10.19亿元,国内旅行社营业收入1.58亿元;利润总额达3784.45万元。其中:国际旅行社利润为3651.78万元,国内旅行社为132.67万元。1999年全区旅行社上缴税收793.79万元,上缴区税收73.95万元;全区接待游客61.38万人,比去年同比增长36.95%;组团人数15.25万人,初步形成了组团与接团的双向旅游格局。
在旅游设施方面,我区的主要特点是宾馆林立。目前全区共有星级宾馆14家,其中五星级宾馆有希尔顿、波特曼、锦沧文华大酒店3家,占全市五星级宾馆总数的42.9%(1999底);在星级宾馆中,另有四星级2家、三星级3家、二星级4家、一星级2家。除星级宾馆外,区内还有无星级的宾馆、饭店19家。全区32家星级和无星级宾馆、饭店房间总数7400间,床位总数14500张。普通旅馆、招待所共100家,房间1735间、床位40583张。1999年旅游涉外宾馆营业收入总额达9.5亿元,利润1.75亿元;上缴税收5260万元,其中上缴市税收5109万元,上缴区税收151万元;客房的出租率为61.29%;接待人数54.9万人。
在旅游景点方面,富有宗教文化特色的千年古刹静安寺闻名海内外;佛教园明圆讲堂在东南亚佛教界享有盛誉;佛教居士林是上海唯一的在家佛教徒举行宗教活动的场所。基督教新恩堂、怀恩堂和天主教小德肋撒堂等,已开始涉外接待。建于1920年的西摩会堂(现市教委)是旧上海最大的犹太教堂。不仅如此,我区革命遗址价值颇高,共有40多处,其中市政府批准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有著名的毛泽东故居、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旧址、蔡元培先生故居等,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教育价值。我区近代优秀建筑资源比较丰富,有称为“童话世界”的欧洲犹太人马勒的住宅(团市委办公地)、有具西班牙建筑风格的涌泉坊(愚园路395弄),有总量为全市前列的花园住宅和新式里弄。文化场合众多,有历史上闻名的百乐门舞厅、美琪大戏院,环艺电影院,还有高雅的商城剧院,本市最高最大的静安体育中心室内游泳池等。
在旅游节庆活动方面,我区积极开展以商旅结合、商文结合为主题的静安迎春民俗文化节、静安金秋欢乐节和静安商业大联展活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提高了静安区的知名度。
2、优势与不足
虽然,我们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消费疲软的挑战,消费分流的冲击。但是,我区旅游业的发展仍具有一定优势。
(1)商业能级优势。经过前几年的改造,我区的商业建筑面积成倍扩大,梅龙镇广场、恒隆广场、中信泰富广场等一批具有专业特色、新颖时尚、高档层次的商业广场的兴起,将成为上海最具有吸引力的商业都会和世界橱窗,为国内外旅游者提供了良好的购物环境,为静安都市旅游的发展增添强大的创新动力和发展后劲。
(2)商务集聚优势。静安区历来是上海最重要的商务办公区域之一。中高档宾馆、饭店、办公楼宇林立,容量大、设施好、门类全。据统计,目前我区大中小各类办公楼和宾馆、饭店长驻办公的公司结构有2000家左右,其中涉外的和国内的各有1000家,所涵盖的产业主要为金融、贸易、房地产、运输、科技、信息咨询、中介代理等,其中有许多公司都是信誉卓著、业绩优良的跨国集团。这些商务资源必将为静安都市旅游创造良好氛围。
(3)人文资源优势。静安区一直是众多民族精英、中外风云人物活动的重要舞台,革命遗址和历史古迹价值颇高。新闻媒体高度集中,上海电视台、有线台、新民文汇报业集团落户我区。上海展览中心和上海商城以及众多的星级宾馆举办的高层次有影响的国际国内博览展示活动、新闻发布会、贸易洽谈会和学术研讨活动成为现代经济文化信息集聚和扩散的重要载体。我区的人文资源优势为静安都市旅游的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4)综合服务优势。我区综合服务功能齐全、完善,除了购物、餐饮、文化娱乐、旅游、咨询等方面的服务功能外,我区交通便捷,有地铁、高架和较发达的公交网络,还有将要建设的连通两大机场的城市航站楼。教育、卫生资源丰富。医疗卫生设施齐全,社区服务体系也初步形成。静安区的综合服务优势必将吸引更多的资金流、商品流、人才流、信息流和客源流,为静安都市旅游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以上情况说明我区加快都市旅游业发展,具有良好的基础条件。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在我区旅游业的发展中,也存在不少问题。一是从整体上看,近几年全区旅游业的发展还不够快,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也比较低,没有形成规模效应。特别是旅游产业与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还不够紧密,产业带动性没有明显发挥。二是现有的旅游景点和产品不多,影响不大,没有形成拳头产品。宣传促销的力度也不够大,我区还没有形成鲜明的区域形象。三是虽然我区具有潜在的旅游资源,但目前尚未充分开发利用。由于存在这三大问题,我区都市旅游业的发展与兄弟区县相比,还有不少差距。
二、静安都市旅游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立足现实,展望未来,我区加快都市旅游业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主要体现在:市委市府大力发展上海都市旅游的战略目标,为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发展提供了正确的方向;旅游产业的迅速形成和推进旅游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将为我区旅游业发展注入活力;随着城市建设和改造的加快,也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外部条件;商业、文化等产业的蓬勃发展,为我区旅游业的发展打下扎实基础;两级政府两级管理体制的完善,为我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同时,在都市旅游业发展的新形势下,我们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一是随着市场经济条件下条块、行业、地区、所有制界限的打破,大市场、大流通的格局出现,使旅游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二是周边区县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和上海城市格局的重大变化,我区区域优势的相对削弱,给旅游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压力;三是旅游业的加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更为紧迫。对此,我们必须以更加强烈的紧迫感和使命感,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加快我区都市旅游业的发展。
三、静安都市旅游业发展的总体目标
制定我区都市旅游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一是高标准、高起点、适度超前发展的原则。静安区的旅游发展要与上海成为国际大都市和静安区成为一流“双高区”的战略目标相匹配,与区域经济、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相衔接,坚持以旅促商、商旅结合、文旅结合。二是构建中心区旅游特色的原则。要充分利用我区原有的产品优势,进一步挖掘本区隐性利用资源,优化旅游业结构,以鲜明的区域特色,培育我区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原则。要稳步发展商务客源,加快发展观光客源;坚持发展国外客源,大力发展国内客源,形成千百万人游上海、看静安的旅游新格局。四是注重质量和效益的原则。发展旅游业不仅要重视数量、规模的扩张,更要重视素质、水平的提高;不仅要重视新项目的开发,更要重视存量的盘活;不仅要重视财力、物力的投入,更要重视运用独特的创意开发现有和潜在的资源;不仅要重视项目开发,更要重视开发后的经营管理,取得规模效益、管理效益和人才开发效益,实现区域经济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根据以上基本原则,按照跨世纪发展的要求,静安区都市旅游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经过五年的努力,把静安区建设成为一个旅游观光的胜地,旅游消费的天堂,旅游集散的枢纽,实现区域经济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四、“十五”期间静安区旅游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为了实现静安都市旅游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十五”期间,我们要重点抓好“三个结合”,大力实施“232”都市旅游业发展推进计划。
(一)旅游与文化相结合,抓紧推出“两大旅游项目”
我们要围绕文化产业和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重点推出静安寺地区、历史文化遗址这两大拳头旅游产品。以树立静安旅游的新形象,增强静安旅游的影响力。
一是要建立静安寺商业文化旅游中心区。着力抓好“一寺、一园、一场、一街、一社区”的建设和开发。“一寺”是静安寺庙。要加快寺庙的改建,把它的文化旅游内涵充分挖掘出来;恢复每年一度的“浴佛节静安庙会”,定期举办“静安寺旅游购物节”,吸引国内外旅游者和上海市民来这里观光购物;策划和组织“世纪之钟、和平之钟”撞钟活动,使之成为上海旅游界向海外推销的重要旅游景点。“一园”是静安公园。公园今后改建完成后,要充分利用中心区独特的百年古树和欧式草坪,以及重现于此的“静安八景”,加大宣传推销力度,积极开展休闲旅游和观光旅游。“一场”是地铁下沉式广场。要认真进行综合策划,在开发交通集散功能的同时,进一步拓展文化娱乐功能,大力开展有影响的广场文化活动。“一街”是华山路欧美风情街。要与周围宾馆群落相配套,吸引宾馆内的住客、区内外的游客和上海市民来休闲、消费,以丰富静安寺地区的文化旅游功能。“一社区”是静安寺社区。要进一步挖掘静安寺地区的社区旅游资源,重点抓好愚谷村和长乐小区新式里弄的环境改造,进一步丰富“上海弄堂风情游”活动的内容,积极争取把这一地区的社区旅游培育成为更具影响力的特色旅游产品。
二是要修复开放历史文化遗址。大力开展革命遗址游、名人名居游。这两类旅游项目既可整合起来,作为我区对外推出的一个旅游项目,也可分门别类,争取分别列入上海的不同旅游项目,作为上海革命遗址、名人名居游的旅游项目之一。首先,要稳妥实施毛泽东故居、蔡元培故居和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旧址的保护开发利用。对二大会址、平民女校,可以结合该地块的绿地建设实施保护,使这里既有较好的环境效果,又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成为一个特色旅游产品。对其他革命遗址,应当把它们的历史资料收集起来,集中起来,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外宣传。其次,在我区历史上,曾经发生过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许多政治、文化名人在我区生活或工作过。对蒋介石、康有为、张爱玲、阮玲玉等生活或工作过的地方,对西摩会堂、汪卫76号等历史建筑,对一些有价值的花园洋房和新式里弄,要在认真梳理的基础上,把其中有条件的开发成新的旅游景点。
(二)旅游与商业相结合,努力扩大“三类旅游消费”
随着静安南京路环境重组的实施、功能开发项目的竣工开业,我们要让国内外游客在这里充分享受现代商业环境,直接感受现代商业流行,从而留下更多的购物消费、餐饮消费、娱乐消费。
一是要努力扩大购物消费,重点建设三个旅游购物圈。第一个旅游购物圈是梅龙镇广场地区。在这一地区,要促使中信泰富、恒隆广场尽快建成开业,高质量地实施中安名品街的功能置换,以“三城一街”的发展格局,把这一地区建设成为上海最大的高档商品和国际名品购物中心之一,使其成为国内外旅游者和上海市民购买高档商品和国际名品的首选之地。第二个购物圈是静安寺地区。在“一寺一园”和星级宾馆的周围,要重点推进九百城市广场等重大商业项目建设,重点发展旅游工艺品、地方特色食品等旅游商品,使这一地区重聚人气扩大商流。第三个购物圈是把石门路服饰街、威海路汽配街、南京西路古玩奇石市场等特色的专业街联起来,形成独特的专业街购物风景线。
二是要努力扩大餐饮消费,重点发展四条旅游餐饮街。按照合理分工的原则,要加快建设吴江路特色风味小吃街、愚园路传统餐饮名店街、完善静安南京路露吧风情街和静安巨鹿路酒吧街。同时,除了稳定发展“梅龙镇”等传统餐饮以外,要加快发展“肯德基”等各类中西快餐,以及“避风塘”等各类休闲餐饮。
三是要努力扩大娱乐消费,重点培育旅游娱乐业。着重抓好雷允上药城、百乐门舞厅品牌的开发,推出五条旅游线路:即优秀建筑博览游;文化娱乐休闲游;体育竞技健身游;医疗保健特色游;商务会务展销游。
(三)旅游与服务相结合,着重完善“两项旅游配套”
我区是上海的中心区之一,既有发展旅游项目、形成旅游消费的良好条件,也有旅游服务功能健全的综合优势。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综合优势,为整个上海的都市旅游业发展进行居住配套和交通配套,以进一步巩固和提升我区在上海都市旅游业发展中的突出地位。
一是要充分发挥我区星级宾馆众多的优势,为上海都市旅游业发展进行居住配套。我们还要加快香格里拉酒店、四季南洋酒店、会德丰酒店等在建和待建星级宾馆的建设。预计到“十五”期末,我区中高级宾馆数达到38所,建筑面积达到100万平方米,拥有12000间客房和553万人次以上的接待能力,并可形成静安寺(希尔顿、国际贵都、上宾、静宾、百乐门、会德丰)、上海商城(波特曼、锦沧文华、香格里拉)和石门路(四季南洋、地铁假日、海港)等三大宾馆群,成为上海中心城区内最大的旅游住停中心。
二是要加快改善我区的旅游出行条件,为上海都市旅游业发展进行交通配套。在地下,要确保按期建成地铁二号线两个车站,并相应重组两个车站地区的交通;在地面,要在延安高架和长宁路建成以后,使我区在上海的“三纵三横”道路网络中,拥有快捷的“两纵两横”主干道;在空中,要加快建设城市航站楼,争取把机场的部分服务功能延伸至中心区。另外,规划结合苏州河整治工程的进展,开发建设苏州河滨河公园、建造苏州河水上旅游码头,成为全区水上观光进出的口岸,作为全市旅游活动的重要节点。在现有基础上,我们还要大力引进旅行社等各种旅行机构,并引导他们向城市航站楼及其周边地区集聚,形成集聚效应。
三是要充分发挥旅游咨询服务中心的作用。通过运用现代化、高科技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向中外旅客提供优质、高效的旅游信息咨询,实现旅游信息的社会配套服务,真正做到发展旅游、方便百姓。
五、静安都市旅游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实施“232”都市旅游业推进计划,实现都市旅游业发展总体目标,当前我们必须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切实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根据《上海都市旅游业发展大纲》,结合区情实际,抓紧编制《静安区都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并把它作为今后统领我区都市旅游业发展的基本纲要。同时,要把都市旅游业的发展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列入我区“十五”规划和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
2、加强和改进区政府对都市旅游业发展的调控。目前,我区与旅游业有关的行业分别由不同的部门管理,缺乏统一的协调机制。公园由园林所管理,有些接待旅游者的单位属于街道、教育局,饭店和餐馆又归经贸委,还有些设施是市里的,没有哪一个部门能将与旅游业有关的工作管起来。因此,在即将实施的政府机构改革中,要对区旅游局进行改革,强化它的宏观调控和综合协调功能。
3、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我区都市旅游业发展中,区政府的旅游职能部门要加快职能转变,从办旅游转向管旅游,加强行业管理。与此同时,建立区旅游行业协会,并与上海市旅游协会接轨,形成行业运作机制,以加强信息交流,规范企业行为,探讨发展思路,组织行业评议等工作。
4、加快我区都市旅游业发展,并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区政府必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鼓励国内外企业到我区来经营旅游企业,开发旅游项目。特别是对于“232”都市旅游业发展推进计划,要重点实施政策倾斜,集中力量加快推进步伐,力争尽快形成我区都市旅游业发展的特色和优势。
5、从整体上看,我区绝大部分旅游企业资产规模较小,经济成分单一,与当前都市旅游业发展的趋势很不相适应。为解决这一问题,要按照产权多元化的要求,引导企业进行资产重组,扩大资产规模,优化资产结构,使他们走上集约经营、联合发展的新路子。通过资产重组,我区要尽快形成若干个旅游领域的优势企业。
6、加大人才开发力度,积极培养和引进领域人才,是加快我区都市旅游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从区情实际出发,当前要重点发展一批旅游管理、企业管理、宣传营销和熟悉区内旅游资源的导游人才,为我区都市旅游业发展建立良好的人才支撑体系。

留言咨询
纠错
1.错误类:*
2.出错页面的地址(浏览器地址栏里面的地址):*
3.内容标题:*
4.为了方便我们更准确及时的处理错误,请尽可能详细填写你的操作经过:*
-
您的姓名:*
相关文档
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