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取号:JC5300002--2007-036发布机构:区发展改革委标题:2006年上海市静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文号:主题分类:公共服务
成文日期:2007-02-26
立即办理
发布日期:2007-02-26
2006年上海市静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上海市静安区统计局
2006年,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双高战略,构建和谐静安,振奋精神、开拓进取,团结拼搏、扎实工作,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实现“十一五”发展开好局、起好步的工作目标,经济社会主要指标达到了年初提出的预期目标。
一、经 济 发 展
经济总量
经济总量平稳较快增长。全年实现增加值97.07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区域经济结构在调整中得以优化,经济运行质量稳步提高。全年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3.31亿元,比上年增长1.3%,占全区增加值的比重为13.7%;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83.76亿元,比上年增长14.1%,比重达86.3%,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以商贸流通业、专业服务业、房地产业、宾馆会展旅游业和文化生活服务业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支柱作用凸显,全年商贸流通业增加值、专业服务业增加值、房地产业增加值、宾馆会展旅游业增加值和文化生活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区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31.5%、18.3%、12.5%、9.6%和10.8%。
财政收支
财政收入平稳较快增长。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77亿元,比上年增长19.1%,其中区级财政收入34.62亿元,增长12.2%。在全区税收总收入中,增值税16.02亿元,比上年增长18.6%;营业税19.67亿元,比上年增长5%;企业所得税10.05亿元,增长29.4%;涉外企业所得税10.02亿元,增长90.5%;个人所得税15.74亿元,增长9.4%;房产税3.59亿元,增长32.2%。
全年区级财政支出43.29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其中,用于基本建设支出8.53亿元,增长11.4%;挖潜改造支出6.58亿元,增长14.8%;城市维护支出3.71亿元,增长12.5%;科学事业支出367万元,增长10.2%;教育支出6.77亿元,增长9%;卫生支出9990万元,增长11.7%;文体广播支出3323万元,增长17.6%;行政管理支出1.62亿元,增长11.1%;公检法支出2.64亿元,增长11.6%;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支出5575万元,增长17.7%。
现代服务业
现代服务业在结构调整中发展迅速。以商贸流通业、专业服务业、房地产业、宾馆会展旅游业和文化生活服务业为支柱的现代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全年实现增加值80.21亿元,占全区增加值比重为82.6%;实现地方税收收入28.58亿元,占全区地方税收收入比重达到92.3%。
现代服务业中的商贸流通业、专业服务业等五大支柱产业企业全年新增763户,注册资金13.79亿元,新增地方税收2.29亿元,引进企业的项目质量与水平在全市名列前茅。
楼宇经济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全年全区80幢重点楼宇实现税收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快速提升,至2006年已占全区总税收的51.2%,其中9幢商务楼宇税收收入超过亿元,恒隆广场、中华企业大厦、中信泰富广场税收分别以7.2亿元、5.7亿元和4.9亿元排名前3位。
商贸流通业
商贸流通业以提升功能、打造品牌形象为重点,市场销售进一步扩大。全年商贸流通业实现增加值30.57亿元,比上年增长10.6%。
消费品市场销售活跃。全年实现商品销售总额591.24亿元,比上年增长5.4%;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3.32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其中,吃的商品零售额53.55亿元,比上年增长15.5%;穿的商品零售额42.68亿元,比上年增长10.8%;用的商品零售额57.09亿元,比上年增长6.1%。
商业布局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静安南京路商业辐射效应进一步增强。年内,完成了王家沙商圈节点改造和业态更新,静安南京路沿线35开间门店的商业功能升级换代。梅龙镇、中信泰富、恒隆、九百城市广场、金鹰国际五大商厦调整和引进品牌121个,调整面积约9781平方米。MARTINI(马天尼)等5个国际著名品牌在静安南京路开设了旗舰店。《哈佛商业评论》案例大赛以“如何使静安南京路成为国际购物标志性地区之一”为主题旨在塑造“国际静安”形象。至年末,静安南京路汇集各类知名品牌1200多个,其中国际品牌550多个,国际顶级和一线品牌35个,上海静安区已经成为全球顶级时尚品牌在中国大陆旗舰店的汇聚地。
专业服务业
专业服务业领跑静安现代服务业。信息服务业、法律咨询业、广告业、金融业、投资与管理咨询业、会计与审计业、研发与设计业等专业服务业已成为本区以现代服务业为核心的产业体系中的龙头产业。全年专业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7.71亿元,比上年增长20.5%;营业收入达到139.44亿元,比上年增长14.2%;地方税收收入达到8.57亿元,比上年增长22.1%,占第三产业税收比重为22.7%。年内,7家境外企业代表处正式在区内注册成立了公司。
房地产业
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下的房地产业发展规范有序。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额52.28亿元,比上年略增0.2%,基本持平;实现增加值12.09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实现区级税收收入11.11亿元,比上年增长40.6%,占区级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35.9%。按照“双高”区建设要求,房地产开发品质不断提高。年内,完成了国际丽都、静安艺阁、中凯城市之光西区三个项目“四高”优秀小区的创建。
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全年商品房预售1030套,比上年下降46.1%;预售面积20.60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22%;预售金额48.94亿元,比上年下降9.5%。商品房销售780套,比上年增长13.4%;销售面积11.8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9.7%;销售金额15.81亿元,比上年增长59.4%;全年存量房成交3392套,比上年下降26.1%;成交面积37.85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37.8%;成交金额58.57亿元,比上年下降26.1%。
宾馆会展旅游业
旅游产业不断壮大,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至年末,全区星级旅游饭店有19家。其中,五星级饭店4家,四星级饭店5家,三星级饭店4家,二星级饭店6家。建筑总面积58.8万平方米。客房5457间,床位8214张。旅行社达68家。其中,国际旅行社14家,国内旅行社54家。社会旅馆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年内全区有社会旅馆83家,客房3422间,床位5099张。年内完成了2家宾馆的升星工作,上海延安饭店已正式批准为驻沪部队首家高星级酒店,上海波特曼丽嘉酒店成为全国首批上海首家荣膺白金五星的酒店。全区28家社会旅馆被授予规范服务达标单位。
大力发展都市特色旅游,旅游经济稳步增长。全年全区宾馆、会展和旅行社营业收入总额达53.15亿元,比上年增长15.5%;接待中外游客154.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6.6%;旅游星级饭店客房平均出租率达67.8%,旅游星级饭店平均房价达939.4元,比上年增长2.2%,继续保持全市领先水平。上缴国家税收1.77亿元,增长9%。
商旅文产业联动,旅游节庆活动丰富多彩。年内,成功举办了“2006金色炫动恒隆国际时尚名车展”、“艺术法国家中绽放---2006年法国家居装饰艺术展”等会展活动。以“和谐静安,精彩生活”为主题,静安都市“咖啡文化节”、“上海弄堂风情游”等主题活动受到游客的好评。静安区现代服务业合作交流会暨杭州休博会“面向长三角、宣传金三角”主题周活动成果丰硕。年内,上海国旅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上海华亭海外旅游公司、上海中旅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上海强生旅游公司被评为2005年度全国国际国内旅游百强企业。
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会务会展业发展不断加快。年内共举办各类会展1504场次,参展人次达到813万;承办各类会议4309场次,参会人次达到33.67万。全年会展会议营业收入累计达到2亿元。
工业与都市创意产业园区
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0.36亿元,比上年下降2.7%。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51.91亿元,比上年下降0.5%。工业生产产销衔接良好,全年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达到99.3%。
工业“小巨人”企业不断壮大,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97亿元,比上年增长30.6%。年内,落实“小巨人”2006年度发展项目申报20个,总投资4290万元; 完成九百食品松江新厂建设项目;西区老大房开始生产;新世纪宝山新厂、正章宝山新厂全面建成。至年末,全区开设自主品牌连锁店40家;《静安自主品牌8+X实施方案》确定若干个工商业自主品牌;正章、亚新连铸公司专利新产品开发正在积极推进。
推进工业老厂房升级改造,园区建设注入新内涵。年内,引进现代商贸、文化传媒、咨询策划、时尚设计等创意类商家50户。全年园区共实现税收收入6088.6万元,比上年增长7.4%,其中上缴区内税收3753万元, 比上年增长26%。至年末,全区都市产业园和创意产业园12个,建筑面积达9.34万平方米。年内,“98创意园”、“静安创艺空间”和“3乐空间”三个园区被市经委授予“上海市创意产业集聚区”。至年末,静安已有“上海市创意产业集聚区” 6个。
二、改 革 开 放
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资产管理
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年内,积极推进商业集团资产重组,完成九百股份的股权分置改革,开开股份的股权分置制改革进入操作程序。
国资管理体系逐步完善,监管力度不断加强。年内,“三重一大”制度和重大决策、重大投资项目报告备案制全面落实。专职监事长、外派财务总监等各项监管制度进一步推进。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薪酬管理改革开始启动。全年审计和其他专项审计87项;审理资产评估项目23项,总资产27.45亿元,资产评估核准3项,资产总额9.71亿元;审理各类股权变动50户(次);上年57户亏损企业扭亏面达到40%。完成对监事长、财务总监、企业法定代表人的轮训工作。《国资监管信息系统一期》已覆盖区域国有企业,系统运行有序。
工商登记
服务与投资环境不断完善。至年末,全区现有企业注册总数8376户。其中,国有企业523户,集体企业551户,股份合作制企业439户,有限责任公司1196户,私营企业4332户,港澳台商投资企业242户,外商投资企业425户,在本地区注册的港澳台和外商投资企业分支机构和办事机构497家。
国内合作与招商引资
国内合作取得新进展。年内全区新增国内外来沪投资企业865户,注册资本总额13.79亿元,新增地方税收2.29亿元。其中,商贸流通业企业303户,注册资本2.75亿元;房地产业54户,注册资本3.67亿元;专业服务业企业300户,注册资本总额5.25亿元;宾馆会展旅游业企业12户,注册资本0.05亿元; 文化生活服务业企业94户,注册资本0.57亿元。
对宜昌夷陵等地区的援助力度不断加大,全年投入对口帮扶资金632万元,落实4个对口支援项目。免费为夷陵区95名干部进行房地、纪检、人事、旅游等业务培训,协助杭州西湖区、烟台以及安庆在沪开展招商会展活动。年内,向新疆阿克苏地区教师培训中心、温宿县委组织部、老干部局以及宜昌市夷陵区捐赠面包车1辆、轿车3辆。年内,接待各类来访代表团40批386人次,领导出访7批67人次。至年末,全区与18个省市的27个地区签订了友好协议,并开通了全市合作交流系统首个区级网站——“静安友好往来”主题网站,为加强国内合作交流工作提供了新的载体。
吸引外资
外商投资领域不断拓展。全年引进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项目178个,比上年增长33.8%;合同利用外资总额4.52亿美元,同比增长4.4%;实到外资总额2.5亿美元,增长24.4%。全年现代服务业吸收外商投资企业创历年新高。总部型经济集聚效应显现。年内,区内新落户世界500强企业1个,跨国地区总部1个,在全市九个中心城区中位列前茅。年内成功审批了宝格丽商业、古驰贸易、蒂芙尼商业、菲拉格慕时尚商业、意美家商贸、载思商贸、上海广告、环汇咨询等世界知名项目,实现商业、咨询业、广告业吸收外资在全市各区的领先。全年外商投资企业共上缴税收41亿人民币,占全区完成税收总额的51.6%。
外贸出口
以优先发展加工贸易,支持企业自营出口为重点,不断调整出口商品结构,外贸出口保持持续增长。全年完成外贸出口总额3.1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8%。其中,一般贸易完成出口2.49亿美元,增长4.6%;加工贸易完成出口6268万美元,与去年基本持平;全年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完成出口总额3255万美元,同比略有下降,占全年出口总额的比重达10.4%。出口市场呈现多元化。至年末,全区出口商品达20多个大类、100多个品种,出口市场扩展到80多个国家和地区。
国际合作与交流
国际友好交流合作有新进展。年内,与美国、法国等国驻沪领事馆商务处协作,举办了“法兰西家居装饰艺术展”、“上海--洛杉矶商贸交流”、“中法企业合作洽谈会”、“德国黑森—图林根州立银行考察团”等经贸活动。接受了印度、意大利政府为市重点建设项目——“戏剧大道”捐赠的世界文化名人青铜雕像。安排区领导会见葡萄牙、意大利、印度、澳大利亚等国的驻沪总领事,并出席领馆的相关活动。举办了“中日友好纪念植树”等大型涉外活动,全方位推动了对外交流与合作。
社会经济、文化交流活动频繁。全年完成重点外事接待任务34批 924人次,外宾分别来自美国、日本、澳大利亚、丹麦、德国、危地马拉、韩国、马其顿、葡萄牙、哈萨克斯坦、新加坡、英国、法国等国家和国际特奥会、国际定向行走协会、国际道德重整协会等国际组织。年内,纳入上海市与德国汉堡市友城项目框架的民立中学和德国玛琳塔中学开展了年度交往。育才中学国际部正式启动,首批韩国学生开始了在我区中学的学习生活,标志着具有静安特色的精品教育迈向国际化。德国海勃朗中学、阿斯卡中学、澳大利亚圣彼得学校、新加坡达善中学等组团来访,与我区育才中学、市西中学、培明中学进行了实质性交流活动。安排英国《金融时报》、德国《法兰克福报》、澳大利亚电视台等境外媒体的采访拍摄活动,以及邀请美国驻沪总领馆官员观摩人大代表的选举实况。国际特奥会、国际定向行走协会及国际道德重整协会日本分会也先后来访,就2007年国际特奥会重症项目赛事场馆、盲人定向行走工作等进行考察交流。欧莱雅(中国)集团公司总裁、总经理意大利籍人士盖保罗先生荣获“上海市白玉兰奖荣誉奖”。
三、城市建设与管理
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回落。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58.19亿元,比上年增长2%,增幅比上年回落6.8个百分点。其中,商品房投资52.28亿元,增长0.2%;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投资5.91亿元,增长22.2%。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有效控制,重大重点建设项目继续推进,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较好地保持一致。
重大工程与市政建设
重大项目建设速度加快。年内相继完成各项重大项目和实事工程。静安南京路地区开发取得突破性进展。至年末,明园大厦项目竣工;恒隆广场二期、航站楼配套工程和越洋国际广场酒店部分实现结构封顶;东海广场一期改建工程、鼎固大厦、会德丰广场等项目施工进展平稳;嘉里二期、4507、688基地等主体大项目开工建设前期准备正抓紧进行。加大协调处置力度,停待建项目有序推进。全区在建项目48个,总建筑面积160万平方米,其中商办面积达90万平方米。
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区域道路环境品质全面提升。全区现有属城市路网的道路63条。其中,横向道路34条,纵向道路29条。城市道路总长度62.75公里,道路面积123.21万平方米。年内,市政重大项目轨道交通M7线静安寺车站完成主体工程,昌平路车站实现开工建设。积极推进华山路绿地、苏州河“W”绿地(一期)防汛墙改造建设,建成绿化面积9600平方米。静安南京路、华山路电力架空线入地工程全面完成,标志着静安南京路沿线电力线全部入地。50万伏静安世博变电站实现开工建设。新昌平泵站和苏州河调蓄池建设完成土建工程。武定路(江宁路-西康路)等3个路段下水道低标扩容改造工程顺利完成。万航渡路、常德路、新闸路等道路辟拓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扎实推进。地下空间和民防工程建设与管理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城区管理取得新突破。年内,建成城区网格化管理信息平台并投入使用。完成曹家渡街道市容环境示范区域创建和愚园路、乌鲁木齐北路等6条道路景观整治,道路总长约5100米。建筑业市场和建筑工地规范化管理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区内停车场(库)、非机动车停放、公共交通和各类交通设施等管理得到加强,城区交通秩序得到有效维护。防台防汛、抗险救灾能力进一步增强。
住宅建设与旧区改造
住宅建设与旧区改造稳步推进。全区现有居住房屋面积819.6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5%。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7平方米,比上年增长0.24平方米。全年住宅施工面积72.3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48.5%;新开工面积42.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09%;发放新建住宅交付许可证面积总计18.2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62%;新建住宅累积完成绿地面积57164.8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1.5%。
年内,完成6幅地块的动迁,轨道交通M7线昌平路车站、苏州河“W”绿地二期等重大市政建设项目动迁工作提前完成,大中里、金城别墅等8幅地块动迁进展平稳,政府土地储备和老年健康中心等社会事业发展项目动迁前期准备工作扎实推进。全年拆除房屋建筑面积9.5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93.2%;动迁居民2253户,比上年增长162.6%;动迁单位55家,比上年增长12.2%。整治与保护并举,切实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年内,完成静安寺街道整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和改造,6个旧式里弄住宅小区房屋整治面积共21万平方米,其中保护建筑约11万平方米,受益居民3604户。11个高层住宅小区21幢大楼外立面及大堂综合整治全部竣工,总面积25.6万平方米,受益居民3942户。至年末,全区旧大楼综合整治基本完成,累计面积48.6万平方米,受益居民7500户。巨鹿路等三处平改坡综合改造项目全面完成。1万户老式住宅公用卫生间独用改造全面完成。对8个地块2.2万平方米旧住房进行改造性大修。长期困扰居民的“急、难、愁”问题得到了部分解决。
环境整治和保护
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第三轮环境保护和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年度各项任务全面完成,全年建成绿色单位13家。年内,完成了梅龙镇广场裙房屋顶冷却塔和厨房排风等“金三角”地区商务楼固定源噪声的达标治理。建立了环境污染突发事故应急处置体系。无燃煤区和扬尘污染控制示范区创建成果得到巩固。完成昌化、武西两个标准化菜场建设,使主要路段和重点地区的市容环境明显改善。全区17个小区、18幢大楼以及14条道路沿线9021台室外空调机整治任务全面完成。全年征收超标排污费66.6万元;组织环境监理1100批次,参加3857人次,监理单位2012户次;受理与处理环境污染纠纷456件;处理违法案件18件,处罚金额1.9万元;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查处违法行为24件,处罚金额4.17万元。
区域环境质量明显提高。全年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水平,优良等级天数328天, 达到或优于二级的天数占89.9%,优于全市平均水平。可吸入颗粒物年日平均浓度0.0805mg/m3,二氧化硫年日平均浓度0.057mg/m3,二氧化氮年日平均浓度0.068mg/m3,区域降尘量平均值达到7.6吨/平方公里·月,比上年降低0.23吨/平方公里·月,道路降尘量平均值为14.8吨/平方公里·月, 比上年降低1.25吨/平方公里·月,低于全市平均值。区域环境噪声昼间平均值为57.3分贝,比上年降低0.4分贝,达到二类功能区标准。年内,审批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影响报告表309件。完成机动车环保标志核发工作和机动车尾气监测任务。
城市绿化
大力推进城区景观建设,城区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全年完成各类绿化建设3.85万平方米。其中,建成公共绿地1.03万平方米,建成专用绿地2.15万平方米,建成屋顶绿化0.68万平方米。年内完成了12个综合整治绿化配套项目和凤凰苑、静鼎安邦等小区街面化建设以及105个老式小区绿化环境整治工作。全区绿化覆盖率由上年的15.9%提高到16.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上年的0.92平方米提高到0.94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面积达到124万平方米。“绿色单位”创建成效显著。至年末,全区绿化合格单位50家,花园单位15家,园林式小区23个。“绿肺、绿带、绿群、绿片、绿线”五绿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区GIS绿化地理信息普查工作全面完成。
四、社会事业与精神文明建设
科技与人才
贯彻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科技工作综合实力持续增强。全年区级财政用于科学事业费的支出达367万元,比上年增长10.2%。全年信息服务业技工贸收入比上年增长23%,科技企业孵化器技工贸收入比上年增长3.5倍,8户科技型企业进入全市科技企业百强行列。年内,引进计算机开发与应用业企业63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户。13家单位的12项科技成果获得上海市静安区第九届区科技创新奖。全年完成技术合同登记614份,实现技术合同交易8.2亿元。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加快。全年新认定市高新技术企业7家,市软件企业5家,完成国家和市级产业化科技项目38项,14个项目入围2005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知识产权保护进一步加强。全年受理专利申请量835件,比上年增长38%,其中发明专利229件,比上年增长27%。年内新建市级科普示范街道2家,全国科教进社区先进单位1家,市级科普示范商业企业1家。55台电子科普宣传屏深入居民小区和商务楼宇,使科学知识在全区得到更好普及。
人才引进和公务员队伍建设。第二轮“万名海外人才集聚工程”出成果,全年全区引进海外留学人才231人。公务员队伍结构不断优化,能力素质不断提升,公开招录公务员19名。规范区内事业单位招聘行为,清理区事业单位机构和编制工作。年内,27个事业单位考试聘用57人,撤销事业单位14家,核减人员编制173个。
教育
教育事业加快发展。全年区级财政用于教育事业费的支出6.77亿元,比上年增长9 %,占区级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15.6%。
调整优化教育布局,基础教育整体质量不断提高。九年制义务教育普及率和3-6岁儿童入园(班)率均达到100%。至年末,全区共有幼儿园15所、小学13所,普通中学15所,职业学校1所,业大1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生总数34952人。其中,托儿所学生382人,幼儿园学生4002人,小学生9129人,中学生17254人,职校学生2580人,业余大学学生1935人,特殊教育学生52人。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98.1%,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 普通高校录取率89.6%,比上年提高1.9百分点。
“四名工程”建设取得成效,教育整体水平处于全市前列。高考(大专、本科)平均成绩均居全市第一,青少年违法犯罪率连续处于全市最低水平。教育科研日趋活跃,“十五”教育部重点课题圆满完成研究任务。年内,静安区被上海市教委确定为“上海市二期课改整体改革试验区”和教育规范收费优秀达标区,区教育学院被命名为示范性教师培训机构,11位教师获上海市教育教学大奖赛一等以上奖项。平稳推进教学体制改革,顺利完成静教附校、七一中学等转制学校的办学体制调整。
构筑终生教育机制,学习型城区建设不断推进。至年末,全区社会力量办学95所,就读人数13.19万人,比上年增长46.9%。组织出版上海市第一批11本市民学习读本,206610人次参加社区学院教学培训和群众活动。南西街道和静安寺街道成为上海社区教育实验街道。
文化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全年区级财政用于文化事业费的支出达1249.74万元,较上年增长26.6%。
至年末,全区共有区属文化单位13个。区级图书馆1个,接待读者59.59万人次、参与公益讲座 8385人次。区内共有电影院、剧场11个,接待观众382万人次,放映(演出数) 8267场次。
社区文化设施进一步改善。年末,全区文化设施总面积6.14 万平方米。全区建有4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5个街道文化站。78个社区活动室达标。静安寺和石门二路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投入使用。华山路戏剧大道项目建设稳步推进,迦梨陀娑、哥尔多尼等著名戏剧家的雕像相继落成。同乐坊文化时尚社区开发工程按时竣工。
群众文化队伍建设继续得到加强。全区拥有集邮、摄影、书画、舞蹈、合唱、戏剧等各类群文团队480余支。全年共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近228场次,逾16万人参加。区内有线台平均每周播出时间达3.5小时。《静安时报》全年出版92期,平均印数3.2万份/期。年内,回收出租经营场地用于公益阵地面积1018平方米。
社区群众文化彰显特色。“围绕中心工作”的主旋律文化、“中外文化交流”的广场文化、“爱国主义教育”的红色之旅、“文艺团队”的团队文化、“服务楼宇经济”的楼宇文化和“活体雕塑”的街景文化丰富多彩。年内,成功举办了“中国颂”庆祝建国57周年千人交响合唱广场音乐会、“百书书法卷颂长征”创作活动、第四届PARAMOUNT静安艺术节---“墨西哥文化进社区”、“魅力静安——商务楼宇文化月”等文化活动,吸引了市民群众和各界人士的广泛参与,取得预期成果。在第八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获得群众文化活动创新项目奖以及群众文化创作类奖项62个。至年末,举办群众文化活动405次,参与人次245282。
文化市场监管力度持续加大。全年检查各类经营场所4852家次,立案处罚 129起,收缴各类非法光盘(图书出版物)等物品219637件。
文化执法“组合拳”在营业性演出市场业内产生“共震”效应,网吧继续保持基本没有未成年人进入的良好态势,全区文化市场繁荣健康发展。
卫生
全面推进“健康城区”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促进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全年区级财政用于医疗卫生的支出达9990万元,比上年增长11.7%。
至年末,区内共有卫生机构104个。其中,公立医疗机构21家,内设医疗机构35家,民营医疗机构48家(其中个体诊所17家)。各级医疗机构实有床位4528张,医生2576人。年内,新审批民办医疗机构6家,个体诊所1家。年内,全区35名临床医生获得全科医师技术职称。
加大食品、药品等重点领域监督力度,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不断完善。全区常住人口无甲类传染病发生,乙类传染病发病率为297.71/10万,传染病发病率处于全市较低水平。年内,完成了21家医疗机构使用医疗器械分级监管和279户大中型餐饮单位的食品卫生量化等级管理评比工作。完成“上海合作组织峰会”等7次国内外重大活动食品安全保障工作。依法开展公共卫生和医疗卫生监督,全年共出动卫生监督员11186人次,监督检查5744户次。全年开展食品、化妆品监督检查4196户次,处罚违法单位516次,没收违法所得及罚款144.42万元;受理违法药品经营企业立案82件,处罚106户次,查处罚没金额180.1万元。全年食品、食具及药品抽检3044件,合格率83%;完成2791户食品经营单位换证工作;全区73个居委会实行食品药品网络化监管,送食品药品安全知识到居民家门口。
健康城区建设扎实推进。至年末,区内健康楼宇创建单位50个,健康城区创建工作继续保持全市领先水平。深化卫生资源布局和结构调整,区老年医院完成过渡搬迁,区精神卫生中心新址改建工程进度加快,区老年健康中心和区公共卫生中心项目建设各项准备工作有序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功能调整和机制转换加快推进,在全市率先完成社区安全诊断报告、既往工作阶段性评估。年内,建设1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点。至年末,全区29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点已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
体育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年区财政用于体育事业的支出达1496万元,比上年增长24.6%。
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健身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年内,成功举办了以“运动、青春、时尚”为主题的第三届商务楼宇运动会、2006年上海静安世界杯攀岩比赛。“东丽杯”上海国际马拉松健身跑,获得“上海国际体育竞赛特色奖”。2006年特奥会上海国际邀请赛机能活动,重症人员参奥创造了亚洲第一。静安区体育局被国家总局评为全民健身周先进单位,被市体育局评为区县体育工作综合评估优秀奖和夏季游泳场所开放服务指导先进单位。
特色项目培育出成效。至年末,全区承办了击剑、游泳、田径、棋类四支二线运动队。全年区内共向市运动队输送各类运动员72名,为历史最高。年内,成功组织了上海市第十三届运动会的游泳、击剑比赛并获游泳比赛组织奖。希腊世界中学生运动会、世界击剑锦标赛,区内输送的运动员分别获得100米栏金牌、男子重剑金牌和女子团体金牌;十三届市运会青少年组比赛分别获得八项总分第六名、奖牌第七名和十五项总分第六名。年内,育才中学被授予市“体教结合”先进集体,区少体校击剑队、射击队被评为市业余训练优秀运动队。
引进社会资源促进体育产业发展。年内,引进三家体育服务企业已全部开业。静安体育馆改建工程竣工交付使用,为静安南京路地区功能开发增添了新的亮点。
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建设继续全面推进。全年新建信息化项目23个。其中,MIS系统10个,GIS系统3个,网站6个。深化推进区实有人口综合信息资源库、基本单位基础数据库和地理空间基础数据库的应用,信息资源的共享整合和集约化水平显著提升。
“上海静安”门户网站实施整体改版,网站功能不断完善,网站集约化建设不断加强,英文版全面建成。网站平均每天接待网络访问用户约1200人次,页面浏览量达5万页/天,已有栏目323个(新增126个),公布网上办事事项626项,各类信息总计34000余条。“网上办事服务系统”处于全面应用阶段,已经实现69%的行政许可事项的网上受理、状态查询和结果反馈。便民服务功能增强,市民服务平台提供了区内20类服务设施、18类便民查询和食、住、行10大类GIS信息,企业互动平台的“企业名录”提供了全区9200余家企业的基本信息。互动功能不断深化,门户网站收到网上咨询1915件,网上信访1349件,部门平均按时办理率达90%。
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成效显著。全区45个政府部门公开政府信息668条。其中,主动公开信息538条,依申请目录130条。在“上海静安”门户网站政府信息公开专栏内主动公开政府信息累计2413条,依申请公开累计217条,共累计信息达2630条。文件目录备案制度继续推进,全区45个政府部门共计报备公文1769条。2006年政府信息公开专栏页面访问总量达262399人次,接受市民电话、网上或当面咨询3488次。2006年,全区共受理信息公开申请105件,经同意公开答复的有45件。
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区域诚信环境不断优化。全年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信息化知识讲座和专题培训13次,培训人数达796人次。政府机关正版软件工作全面完成。
社区信息化综合服务稳步推进。年内,曹家渡街道、江宁路街道、南京西路街道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全面完成。区企业服务中心和市民服务中心信息化建设等有关前期工作准备就绪。全年完成社保卡申领4359张,发放社保卡6240张,补换卡10435张,蓝卡换红卡3806张。中小学生学籍卡申领15239张。办理“市民信箱”391个。继续推进居住证制度工作,向来沪人员发放居住证16482张。其中,临时居住证15849张,居住证633张。
精神文明建设
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扎实有效。年内,精神文明品牌化创建项目取得良好社会反响。在全市率先开通了“静安温馨家园----志愿者在线网站”。创新开展了“文明礼仪”主题教育活动进商务楼宇、进外来务工群体的活动。2.93万人通过了“百万市民学礼仪”知识考试。“文明在我脚下”等各类市民道德主题实践,形成了具有静安特色的“鲜花送给文明人”系列活动。全年共有10万人次参与了各项社会公益事业的志愿者服务活动。
年内,创建2005新版市级文明社区3个,创建率全市第一。至年末,全区共有市级文明小区61个、区级文明小区15个。市级文明单位53个、区级文明单位233个。市级文明示范标志区域2个。区级文明行业9个。
五、人 民 生 活
人口与计划生育
至年末,全区户籍人口30.96万人,外来流动人口3.79万人,常住人口25.65万人。全年出生1406人,出生率4.54‰;死亡人口2730人,死亡率8.81‰;人口自然增长率-4.27‰。区域人口密度4.06 万人/平方公里。户籍人口计划生育率99%,外来人口计划生育率85%。
“计卫联手”品牌构筑一流社区服务站点,实现生殖保健服务人群、服务项目、服务内容全覆盖。年内,引进“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调查”国际合作项目;全年办理结婚登记3793对,离婚登记787对。 “静安区娱乐场所性病艾滋病预防和控制项目”有效推进;年内3个街道成为上海市社区0-3岁婴幼儿科学育儿指导服务示范点创建单位。
劳动就业
强化就业政府责任体系,就业工作扎实推进。全年新增劳动就业岗位36585个,失业登记人员控制在7162人。职业培训多元多层次,重点加强灰领型技能人才和青年技能人才的培养。全年职业培训帐户卡发放数13908人。实施各类职业技能培训17634人次,其中中高层次培训11705人次。发展青年见习基地55家,1293名青年参加职业见习。优化创业环境,努力缓解开业场地缺、资金少、能力弱等瓶颈问题。年内,完成“静安开业园区南西分区”的规划和筹建,开业园区面积累计达到7579平方米。加大开业贷款担保力度,为238名开业咨询者融资培训。至年末,全区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1148家,从业人员12347人;公益性劳动组织6家,从业人员1642家。万人就业项目实施长效管理,至年末,全区万人就业项目组织48个,从业人员达2088人;以“送岗位、送服务、送政策、送培训、送补贴”为重点的就业援助出成效,年内安置“双困”人员388人,基本实现对就业困难人员出现一个、认定一个、服务一个、安置一个的政府承诺。
社会福利与救助
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全年政策救助14.02万人次、救助金额1983.5万元;社会帮困2.9万人次、帮困金额415.4万元;专项帮困1.9万人次、补助金额628.9万元;全年募集社会慈善捐赠491万元;“送温暖、献爱心”社会捐赠活动,接受社会各界捐款261.99万元,捐衣被18.27万件;福利彩票销售稳步上升,全年福利彩票销售3151万元,比上年增长10.4%。年内,出资89.2万元用于支持民间组织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全年有7.92万人次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发放金额1454.15万元,有1.74万人次协保人员享受到生活困难补助,发放金额248.46万元;有1.15万人次享受春节、元旦节日补助,发放金额163.69万元。
加快养老机构建设,残疾人事业稳步发展。年内,为1000名独居老人安装紧急呼叫装置和为145名重残无业人员提供养护以及109名残疾人就业安置;试点推出“乐龄家园”社区助老服务项目,新增养老床位254张。至年末,区内各类社会福利院共有床位463张,共收养老人335人。老年人口信息管理工作处于全市领先地位。完成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任务。年内,成功承办特奥会上海国际邀请赛社区接待和机能活动项目。发动社会各界对2000余名残疾人进行了走访慰问,送去慰问金11.2万元。“阳光之家”工作取得新进展,年内为444名残疾人免费健康体检、配发用品用具1950件。无障碍设施建设达到全覆盖。年内被评为“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区”和 “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区”、“全国残联专门协会工作先进单位。
双拥优抚与安置工作深入扎实。年内,投入19万元经费为380名重点优抚对象提供了居家帮困服务;对76名重点优抚对象发放了7.3万元节日慰问金;70名退役士兵通过引导参加了由政府补贴的培训,4名退役士兵被全日制高等院校录取,103名退役士兵得到妥善安置,其中自谋职业率占总数的90.3%,位居全市第二;全年接受安置军休干部32名。
扩大廉租住房受益面。至年末,全区配租927户,补贴资金1170.23万元,其中实物配租14户,租金配租913户,配租率达到98.1%。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至年末,全区有21.72万名职工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社会保险基金征缴金额18.51亿元。有2671位高龄无保障老人和5705位非因工死亡职工遗属纳入社会保障。有17.63万离退休人员享受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全年支付养老保险金24.33亿元,比上年增长15.3%。至年末,全区参加外劳力综合保险参保企业5668家,人数3.84万人。全年受理申领失业金7.26万人次,发放金额2569.61万元。全年受理申领生育保险3300万人次,支付生育生活津贴和生育医疗补贴2374.12万元。
社会治安
加大防范力度,社会总体保持安全稳定。健全全区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处置公共突发事件的能力。年内,完成上合组织峰会等重要节点安全保卫和稳控工作。全年共发生违法治安案件1470件,比去年下降47.46%;发生交通事故4528起,火灾49起。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率、帮教率均处于全市领先地位,重新违法犯罪率全市最低。
注: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正式数据以统计年鉴发布为准。

留言咨询
纠错
1.错误类:*
2.出错页面的地址(浏览器地址栏里面的地址):*
3.内容标题:*
4.为了方便我们更准确及时的处理错误,请尽可能详细填写你的操作经过:*
-
您的姓名:*
相关文档
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