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人大常委会:
根据《上海市静安区第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关于检查本区贯彻落实〈上海市就业促进条例〉情况的审议意见》(静会〔2024〕66号),经研究,现将落实情况报告如下:
一、坚持依靠发展促进就业
深刻认识做好就业工作的重要性。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系列重要论述精神,积极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抓好就业这个最基本的民生,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成立区就业促进和劳动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将稳就业工作列入区政府年度重点工作以及目标管理内容,分管区长每月开展稳就业工作调度,加大工作统筹,增强工作合力。
强化协同落实就业优先战略。把高质量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先目标,积极建立“大就业”工作格局。结合本区六大重点产业发展,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契机,推动投资、消费、产业、教育等政策与就业政策协调联动,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健全就业影响评估机制,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
支持稳岗扩岗促进就业扩容提质。落实失业保险稳岗返还、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等“免申即享”政策,从“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转变。整理市、区相关补贴以及企业用工常见问题,制作发放《2024年静安区促进就业政策与服务回答》宣传折页。落实重点企业就业服务专员制度,“一企一策”提供招聘信息发布、政策咨询、“对人推岗”等服务。2024年以来,举办各类招聘活动123场,为劳动供需对接架桥铺路。落实优化营商环境7.0版行动方案,以营商“软环境”构筑就业“硬支撑”。
持续发挥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完善“创业引擎+就业生态”发展模式,注册经营在本区创业孵化示范基地以外的创业组织经评估可参照享受区级创业组织带动就业补贴。聚焦创业不同阶段融资、管理、用工等方面的需求,开展创业培训、讲座沙龙、创业赛事等活动194场,提供创业服务8164人次,创业帮扶1544户。加强创业孵化示范基地梯度化建设,开展年度绩效评估;更好发挥国家级和市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的引领作用,复制推广典型经验。
二、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织密基层公共就业服务网络。更新“15分钟就业服务圈”“静邻”就业服务站工作指南,明确6大板块24项标准化就业创业服务。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开展2024年“静·业”行动,鼓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社会力量参与站点活动,每月邀请就业创业指导专家下沉站点提供服务;紧密联系站点周边居民区、楼宇和商户,定期排摸就业、用工等需求,扩大服务半径和工作知晓度。强化公共就业服务队伍建设,树立减“负”不减“质”的务实导向,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和学习交流,提高各街镇稳就业绩效考核的科学性。
加强各类重点群体就业扶持。将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作为重中之重,实施“1131”服务,对每名帮扶对象至少提供1次政策宣介、1次职业指导、3次岗位推介、1次技能培训或就业见习机会。完善及时发现、优先服务、精准帮扶、动态管理的就业援助制度,统筹用好公益性岗位,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截至11月底,“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3710人,帮助长期失业青年就业创业1055人,2024届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帮扶就业比例达95.6%。更好发挥联建共建企业以及退役军人创业孵化示范基地作用,做好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服务工作。
引导人力资源产业促进就业。依托本区人力资源产业集聚优势,充分发挥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成立“静安区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助力大学生就业联盟”,通过“派单+自选”模式开展结对帮扶,帮助毕业生提高求职效率、拓宽就业渠道。组织人力资源服务企业走进“15分钟就业服务圈”“静邻”就业服务站开展职业指导活动;组织“梅园论剑”等行业深度论坛,扩大人力资源专业服务供给,赋能重点企业发展。
推动就业服务管理模式创新。创新丰富就业招聘活动形式,引导企业登录“上海公共就业招聘新平台”发布全职、兼职和见习岗位。在上海火车站北广场地下通道、上海长途汽车客运总站候车室等处张贴“乐业上海优+”行动宣传海报,扫码即可查询人社部门资讯或登录招聘新平台求职。做优做实“直播带岗”“夜场招聘”等特色活动,分行业、分群体、分专业推出“社区号”“园区号”“校区号”“求职专列”,更好满足不同就业需求。结合“15分钟就业服务圈”建设工作,探索设置刷脸求职机、便携服务终端等数字设备,提高公共就业服务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三、推动职业教育和培训整体发展
完善技能培训支撑体系。结合区情实际,研究制定技能培训相关政策,激励本区企业、院校、培训机构等相关主体培养高技能人才。同时,认真做好使用地方教育费附加开展的企业职工职业技能培训、企业新型学徒制、首席技师、技能大师工作室申报、用人单位评价机构备案指导、培训机构审批等相关工作,通过上门走访等形式,加强对相关政策的宣传解读,确保政策宣传到位,企业理解到位,保障落实到位,着力推动本区职业技能培训的整体发展。
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筑牢技能人才蓄水池,鼓励本区各职业院校推进“学历证书+职业技能证书”制度,融通“岗课赛证”,申报院校评价机构、新型技师学院等,并通过定期上门走访,第一时间了解院校的各类困难诉求,着力疏通院校在技能人才培育中的堵点、难点。本区院校上海行健职业学院今年培养高级工近300人次。积极承办上海市职业技能竞赛月度主题赛,进一步发挥好“一技之长、能动天下”的辐射带动效应,引导更多符合条件的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健全技能竞赛常态机制。健全以世界技能大赛为引领、上海市各类职业技能大赛为龙头、区级职业技能竞赛为主体、企业和院校职业技能比赛为基础,极具特色的职业技能竞赛体系。聚焦上海市急需紧缺工种,组织开展区级竞赛,并选拔选手参加市级以上竞赛,通过技能竞赛,撬动更多资源投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技能人才支撑,推动形成“崇尚技能、尊重技能、成就技能”的社会氛围。2024年,共通过技能竞赛培养高级工1546人次,技师343人次,本区选手庞泽锐获得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网站技术项目优胜奖。
四、引导树立正确就业观
弘扬劳动光荣理念。整合社会资源,营造“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良好氛围。落实市、区两级见习补贴政策,积极对接本区就业见习基地,每月汇总岗位信息形成“蓄水池”,让青年人通过就业见习历练成长,2024年共吸纳青年见习939人。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普法宣传和监察执法力度,从源头治理就业歧视现象。
优化灵活就业环境。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落实市、区两级重点群体灵活就业补贴,开展广泛宣传。线下招聘活动中设置灵活就业专区,集中提供非全日制招聘岗位,丰富灵活就业选择。探索打造“一站式”调解中心,受理调解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平台企业和用工合作企业之间的劳动纠纷。落实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职业伤害保障制度,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职业伤害保障权益。
加强理性择业引导。聚焦就业观念培育引导,提供职业指导服务551人次。举办青年求职能力实训营系列活动,通过职业模拟、协作展示、企业现场交流等多种形式,帮助青年群体加强对岗位的全面认识,激发就业意识。聚焦未来产业、新兴产业和紧缺职业,加大媒体宣传以及培训资源供给力度,引导更多劳动者从社会需求等实际出发择业就业。
区政府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上海市就业促进条例》,主动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促进就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充分就业,奋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区样本。
特此报告。
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政府
2024年12月16日

留言咨询
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