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熹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以打造苏河湾地区历史保护建筑文化长廊为依托,助力苏河湾商旅文联动发展的建议”收悉。经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苏州河北岸(静安段)西起远景路,东至河南北路,长4.7公里;南岸西起安远路,东至成都北路,长1.6公里。以“阅读静安·诗话苏河”为设计理念,全线重点打造水岸阳台、河畔明珠、历史画廊等多处滨水公共空间,用生态人文景观结合商旅文联动发展效应全力打造人民城市的温情岸线和国际滨水商务活力承载地。
苏河湾地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留存了以四行仓库抗战旧址、上海总商会旧址、天后宫、慎余里等为代表的文物历史建筑和遗迹,建筑类型和风格多样。近年来,静安区积极落实党中央关于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严格文物保护工程审批,加强文物安全监管,筑牢文物安全底线,为文物保护利用保驾护航,以“一点一测”项目为抓手,积累文物档案,为文物的保护利用夯实基础,同时积极策划组织“建筑可阅读”“漫步苏河湾”等主题活动,向广大市民游客宣传苏河湾历史人文。此外,积极发挥苏河湾区域文化在各项产业中的纽带作用,推动文旅、体育、金融、科技等融合,加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及城市更新升级,吸引高端文化创意艺术产业、高端体育消费品牌集聚,拓展文化艺术培训合作,打造文化艺术节展活动、体育赛事,提升文化商业旅游赋能,增加公共文化服务配置。
二、对代表对策建议的答复
(一)夯实基础,完善文物建筑建档工作
一是持续完善文物建筑“一点一测”数字化档案。静安区文物建筑“一点一测”项目于2018年实施后,至今已完成156处各级不可移动文物的查勘建档工作,共计242幢文物建筑,占区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点和“三普”登录点总数的74.3%(除遗址外),预计于2026年全部完成;项目成果作为区域不可移动文物档案,为文物建筑的保护、管理、利用提供了更加科学、规范、明确的技术依据,在静安区的文物保护建筑修缮利用、旧改拆迁地块控详规划、重大建设项目协同推进等工作中,也越来越发挥出其科学指导的作用。此外,围绕苏河湾沿岸区域,目前已完成苏州河南岸东斯文里地区的文物建筑建档,苏州河北岸的老北站地区文物建筑的建档预计年内完成。该项工作的完成,将为推进文物建筑的活化利用,深化历史风貌保护性开发,促进苏河湾地域文化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有力参考。
二是全力推进静安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习近平总书记高度珍视历史文化遗产,明确要求“要建立健全历史文化遗产资源资产管理制度,建设国家文物资源大数据库”。根据市文化旅游局部署,本区切实做好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注重传承城市文脉、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助力历史文化遗产资源资产数字化进程。按照《静安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实施方案》要求,分级开展本区普查数据汇总,开展目录汇总、图件绘制、不可移动文物现状与发展态势分析、报告编制等工作,生成普查目录成果、图件成果、基础数据、报告成果、数据库成果。待普查完毕并形成本区不可移动文物资源数据库后,报市文物行政部门汇总建立上海市不可移动文物目录,并纳入全国不可移动文物资源大数据库。同时,依托上海市不可移动文物资源数据库,为文物资源资产管理、空间管控、动态监测等工作提供依据。通过普查工作,有利于进一步挖掘和整理苏州河沿岸文物建筑资源,从而形成更全面更立体的苏河湾文旅资源库。
(二)活化利用苏河湾沿线各类文旅资源,打响“艺术苏河”品牌
一是积极挖掘苏河湾商旅文联动发展载体空间资源,做好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性开发利用。一座座经保护性开发修缮后而华丽转身的历史老建筑导入了文化艺术商业融合跨界业态,成为区域商旅文创意新地标。四行仓库在改建为抗战纪念馆的基础上,其光三分库还引入了斯德哥尔摩地标“摄影博物馆Fotografiska”亚太首家摄影展览馆;上海历史上规模最大、形制最全、规格最高的妈祖庙——“天后宫”经修缮后成功实现迭代升级,成为2023年静安“国际光影节”艺术时尚地标,展现了“幻·遇天后宫”等多项沉浸式数字艺术。毗邻“天后宫”,上海目前保存最完整的石库门建筑群之一的“慎余里”经复建完成后,上演了光影节官方主秀《来吧,一起闪亮!》和静安光影艺术大赛最终入围的众多作品,用光影讲述跨越历史的上海故事;裕通面粉厂、四安里经维护升级后,分别引入了“蓝瓶咖啡”国内第一家门店和荣申府餐厅。目前,福新面粉一厂旧址和武进路560号楼也已进入修缮阶段。
二是充分发挥苏河湾地区文化艺术纽带作用,大力开展各类文化艺术体育活动。积极开展各类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包括柏林国立博古睿美术馆馆藏展、苏河艺术双年展、全球最大潮流艺术展BTS、苏富比拍卖系列、奔流计划—苏州河对话塞纳河等一系列高品质的文化艺术展览和国际性活动,持续创造艺术主题爆点燃点。此外,近年来还在苏河湾陆续举办了上海赛艇公开赛、迪士尼“KIDULT PLAYGROUND大小孩俱乐部”主题活动、“梦游天地”城市公共艺术季系列时尚文化艺术体育活动等。2023年,上海·静安现代戏剧谷与“浓情静安·爵士春天”音乐节、静安世界咖啡文化节实现“三节首汇”,展现了品牌资源叠加、宣传渠道共推、活动圈层迭代、品牌IP联名,成为拉动苏河湾文旅消费的爆点燃点。三大节庆活动使“城市即舞台,全民皆主角”理念深入人心,共吸引市民超350万人次,参与话题达1600万人次,媒体曝光超过3千万,静安嘉里中心、苏河湾万象天地等销售额环比超135%,进一步凸显文化惠民、文化利民、文化悦民的价值引领。
三是精心打造苏河湾特色水岸探秘文旅微旅行及红色文化探访线路。围绕海派城市考古、上海旅游节、“红色初心之地”,开展以“探秘中华力量”“探秘锦绣华章”“桥见百年静安”“探访红色文化”为主题的苏河湾水岸行走+乘船游览、红色文物主题微游等线下活动,并在“静安文旅”微信公众号发布原创推文,大力宣传静安特色文旅资源。2022年年底,途经五区的“悠游苏州河”水上航线投入试运营,作为该航线首批投入使用的四大码头之一,四行仓库码头位于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旁,首批开通的水上航线包括四行仓库环线(四行仓库-外滩源-四行仓库)等,成为游客沉浸式体验苏河湾两岸城市风貌、历史文脉、活力街区、文旅资源的滨水艺术走廊特色旅游线路。苏河沿岸的历史建筑、商业中心、文化场馆、艺术展馆、绿地景观等串珠成链,打造形成“骑行苏河湾”“漫步苏河湾”等具有浓郁历史韵味、独特滨水气质的高品质城市消费、文化、休闲公共空间与特色线路,成为沪上游客追捧、旅游企业投放力度加大的网红打卡线路。
(三)推进苏河湾沿岸文旅资源数字化,实现在线云游“一河两岸”
静安区作为上海唯一具有“一河两岸”“中西合璧”的苏州河滨水行政区,苏州河(静安段)沿岸拥有诸多有代表性的文保建筑,如四行仓库抗战旧址、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旧址、上海总商会旧址、天后宫旧址、慎余里、浙江路桥、福新面粉一厂旧址等。这些建筑汇聚了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交织的文化底蕴,是静安区丰富文保资源的集中展现。按照市文化旅游局关于“大力推进建筑可阅读”的工作要求,静安区自2017年起便在全区推进“建筑可阅读”项目,辖区建筑的“阅读方式”已实现三次迭代升级,从“扫码阅读”的1.0版,到“建筑开放”的2.0版,再到“数字转型”的3.0版,实现了更多建筑“可看、可听、可读、可约、可购、可享”。2022年,本区重点推出海派城市考古“建筑可阅读·静安苏河湾导览”文化旅游线上专题,聚焦苏河湾周边文旅资源,制作“最美苏河湾”水岸文旅专题微网站,以微旅游线路串联苏河两岸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进一步讲好苏河湾故事提供了优质的数字化平台和载体。2023年,完成苏河湾全域文旅地图,内容主要包括静安区范围内32处苏河南北两岸重要景观和13座桥梁。目前,静安区已基本建成了以“一部手机游静安·静安文旅VR全景地图”为线上导览的可视化、数字化传播平台,基本涵盖了具有海派文化、红色文化、江南文化特色的数字化历史建筑资源。通过依托“静安文旅”官方微信公众号的平台,专门开放“建筑可阅读”“苏河湾导览”栏目搭载VR全景旅游地图,打破传统游览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逐步实现文保资源普惠化,最大限度地提升了文保建筑的智慧化、数字化服务功能。更重要的是,全新数字载体有效配合“一江一河”发展战略要求,深入挖掘苏河两岸深厚历史文脉,推动水陆联动文旅资源融合,为市民游客来到苏河湾旅游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服务窗口。
今后,静安区将继续坚持统筹联动,以苏州河水上通航为契机,以历史文脉传承为导向,将沿岸文旅资源“串珠成链”,讲好“苏河湾故事”,促进苏州河南北两岸沿线融合发展,不断增加苏河湾水岸沿线文旅品牌的曝光度和好感度,切实提升静安苏河湾文旅品牌,为市民游客提供优质的文旅公共服务,并以更“智慧”的方式打造文旅新地标,助力苏河湾商旅文持续融合发展。
以上答复供代表参考,衷心感谢您对我区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政府
2024年5月11日

留言咨询
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