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文化旅游局:
朱光代表提出的“有关推送上海文化品牌、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获奖作品以及红色文化、江南文化主题文艺作品进入海派文化建筑举行沉浸式展演,形成‘上海文化’整合传播的建议”收悉,现将会办意见反馈如下:
静安区作为上海中心城区之一,见证了申城百年的变迁,是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等历史文化遗存的重要集聚地,拥有众多优秀海派历史建筑和文化遗存。近年来,我区将海派历史文化建筑通过“建筑可阅读”进行数字化资源整合,积极推进多元文化与海派建筑相互融合,为江南文化、红色文化、海派文化等各种文化资源不断融合提供可参考路径。
一是推动多元文化与海派建筑相互融合。自2017年启动“建筑可阅读”工作以来,目前已覆盖了区内海派建筑222处,其中不可移动文物58处,优秀历史建筑159 处,区域标志性建筑31处,基本承载了区内具有海派文化、红色文化、江南文化的标志性建筑,并形成了多方位、立体式的建筑可阅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通过多层次、持续性挖掘静安区老建筑的历史故事、文化价值、精神内涵,推动历史建筑与历史文脉相互融合,为市民游客深入解读建筑、阅读上海开辟了新的渠道。2022年,重点策划海派城市考古“建筑可阅读·静安苏河湾”文化旅游专题,聚焦苏河湾文物建筑、历史建筑,制作“最美苏河湾”水岸文旅专题微网站,以微旅游线路串联苏河两岸丰富的文化资源,为文化空间交互式发展提供了优质平台和载体。
二是举办各色文化活动浸润海派建筑。我区通过在海派建筑空间内举办各式活动、展览等沉浸式互动方式,不断注入红色文化、江南文化、海派文化内涵。如,2021年红色文化《辅德里》微缩模型展在安义路历史建筑内(静安区旅游服务中心)展出,力求以沉浸式、交互性激活百年党史,吸引市民游客和全国多个支部党建前来“打卡”,当年入选全区十大公共文化旅游事件。又如,2019年在张园举办的沉浸式化妆写生展《行进中的画展——张园项目》于当年入选上海国际艺术节参展项目,展览采用动态进行时的呈现方式,以行为艺术阅读“海上第一名园”鼎盛时期的风貌,体验石库门建筑群的文化内涵,是海派特色“上海文化”品牌在内容和品牌创新上的一次探索与实践。2022年11月底,全新亮相的张园被重塑为兼具潮流先锋与人文关怀并重的“第一城市公共空间”,成为市民工作、休闲、消费、娱乐及体验美好生活的极佳选择。全市首家“建筑可阅读”文创咖啡店落户张园,给市民游客带来真正沉浸式体验。此外,张园附近的陕西北路历史文化名街保有20余处名人名居、优秀历史建筑、文物保护建筑,其展示咨询中心二楼空间经常举办各类主题展览、主题讲座、多类型文化活动,在里面可以听老建筑故事、看创意展览、聊爆款网文、做手工艺品、喝一杯咖啡等等。创办于2017年的“陕西北路网文讲坛”作为公益性文学活动,每月举办一期,至今已有200多位网文大咖前来交流、讲座。
下一步,我区将继续深入挖掘区内文化资源,不断完善更新资源平台,创新发展文旅资源相互融合的途径和手段,做好江南文化、红色文化、海派文化融合发展的宣传推广工作。
以上意见供贵单位统一答复代表时参考。
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政府
2023年3月7日

留言咨询
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