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政府各委、办、局,各街道办事处、彭浦镇政府:
《南京西路两侧高端商务商业集聚带“十三五”规划》已经区政府第30次常务会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南京西路两侧高端商务商业集聚带
“十三五”规划
南京西路始建于1862年清朝同治元年,是中国第一条西式马路。地理位置优越,东起成都北路,西至延安西路,全长2933米,占整条南京路长的60%。历经百年的发展,尤其是近二十多年的规划建设,南京西路地区已经成为上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最具标志性的区域之一。
“撤二建一”后的静安实施“一轴三带”发展战略,“十三五”期间,南京西路在“南京西路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基础上,升级扩容为“南京西路两侧高端商务商业集聚带”(以下简称“南京西路集聚带”),四至范围调整为北至北京西路-万航渡路-武宁南路,南至延安路-威海路,东至成都北路,西至长寿路-长宁路-江苏北路-武定西路-万航渡路-镇宁路,占地2.6平方公里。
一、南京西路发展“十二五”回顾
“十二五”期间,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南京西路地区(此处指原静安“十二五”规划中的“南京西路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东至成都北路,西至镇宁路,南至威海路—延安路,北至北京西路—愚园路)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商业商务的发展水平始终保持全市引领地位。
(一)基本形成五大功能区格局
截至2015年底,南京西路拥有商业商务区规划面积515万平方米,已建成369.58万平方米,在建36.7万平方米。从东至西,基本形成五个功能区:石门路传媒产业区——国际媒体、广告、信息产业高地;梅泰恒高档商务购物区——顶级商务办公和品牌购物中心区;会展中心高档商务会展区——商务办公、会展、酒店服务区;静安寺文化商业区——中西合璧的文化旅游窗口和西区商业商务中心;协和城艺术时尚区——甲级写字楼、主题购物街和高级服务公寓综合区。
(二)总部经济、涉外经济、楼宇经济进一步发展
“十二五”期间,南京西路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营业收入从2011年的1108亿元,上升到2015年的1682亿元,复合年均增长率达到11.01%;税收从2011年的116.98亿元,到2015年的220.77亿元,复合年均增长率高达17.21%。截至2015年底,在原静安总税收中,南京西路税收贡献度占比高达70%。
五年来,南京西路地区着力引进投资规模大、经济效益好、利税贡献大、带动作用强的项目,总部经济、涉外经济、楼宇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截至2015年底,入驻的地区总部已达22家,占原静安地区总部总量的84.62%,包括化妆品龙头企业欧莱雅、知名药业公司辉瑞、全球领先的油漆和涂料公司阿克苏诺贝尔、世界最大时装零售公司之一的爱特思亚太、战略咨询公司罗兰贝格等国际知名企业,继续保持总部经济高地的地位。2015年,这22家跨国公司累计实现税收28.05亿元人民币。
五年间,南京西路利用外资渠道和领域继续拓展,涉外经济对区域财政税收贡献率高,在区域发展中发挥着桥头堡的引领作用。2015年,原静安涉外企业累计实现总税收185.99亿元,占全区总税收比重59%。在原静安纳税百强名单中,注册在南京西路地区的企业约占七成。
南京西路是上海市楼宇经济发展最早、最成功的区域之一。“十二五”期间,我区积极进行扩容和提升,逐步引导点状楼宇向楼宇集群、团状簇群发展,全面提升了楼宇的规模与品质。1788国际大厦、嘉里中心二期、富邦晶品中心等商业商务楼宇相继亮相,建筑面积达56.61万平方米,其中商业面积为15.55万平方米,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了南京西路沿线商业商务载体。楼宇经济规模不断壮大,2015年恒隆广场、中信泰富广场、越洋广场、梅龙镇广场等21幢亿元楼宇占原静安亿元楼宇数量的72.41%,实现总税收139.7亿元人民币,占原静安亿元楼宇税收的69.17%,占原静安总税收的44.44%。
(三)商业业态和购物环境进一步完善
“十二五”期间,南京西路加大国际知名品牌旗舰店、体验店、主题购物店的引进力度,品牌引进进一步实现了多样化和全面化。截至2015年底,南京西路沿线汇集国内外品牌1600个,其中国际知名品牌1000余个,占比超过60%,成为上海高端品牌消费的集聚地和风向标。
“十二五”期间,南京西路沿线品牌企业不断集聚,品牌日渐丰富。世界四大时装连锁机构之一的Inditex集团旗下综合性服装品牌Zara、Massimo Dutti已入驻静安区,并设立商贸公司及专卖店。Inditex旗下另外三个品牌Oysho、Uterque、Zara Home也已经落户静安,并分别成立了奥依修商贸(上海)有限公司、乌特圭商贸(上海)有限公司、飒拉家居商贸(上海)有限公司。优衣库、盖璞、美国鹰、H&M、PORTS 1961等在南京西路沿线开设了旗舰店;Crocs、Lee、Levi’s相继也开设了品牌分店;欧美最具影响力的零售商Carla Sozzani,把中国首家多品牌精品店10 Corso Como落户静安寺。SEPHORA全球最大旗舰店在南京西路开业,集聚了118个品牌、7400个美妆产品,并提供专业护肤咨询、美容体验等多方面的专业服务。818商业广场和吴江路休闲街引进了OVS、Ochirly、MUJI、Orbis、Naruko等时尚潮流品牌,丰富了南京西路沿线品牌的多样性。
二、南京西路发展的优势特点
“十二五”期间,南京西路不断推进商业商务载体建设,完善功能布局和产业规划,大力发展商圈经济,促进产业能级不断提升,整体发展呈现如下优势特点:
(一)区位优势明显,综合服务环境优越
南京西路集聚带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四通八达,轨道交通换乘方便。近年来,伴随着“国际静安”建设,南京西路在商业商务服务环境、城市管理水平、社会公共服务和国际开放程度等方面形成了综合竞争力。
(二)开放型经济特征明显
南京西路开放型经济稳步发展,商贸服务业高端化、品牌化优势明显,楼宇经济、总部经济的集聚效应显著,初步成为国际资金、高端人才、信息、文化、活动的重要汇聚地。
(三)四大产业格局已经成型
“十二五”期间,以商贸流通业、专业服务业、金融业、文化创意业等为支柱的产业体系逐渐成型。其中,商贸流通业对区域经济的贡献度始终保持在首位;以高能级总部机构为支撑的专业服务业发展稳健;以新兴金融为特色的金融业持续增强;文化创意服务业规模和影响力不断扩大。
(四)经济影响力日益增强
近年来举办的上海购物节静安国际嘉年华、福布斯·南京西路论坛、静安·中欧顶级品牌论坛,承办的上海“设计之都”、上海时装周等活动,整体提升了南京西路的国际化知名度,使南京西路地区的影响力日渐增强。
二、“十三五”时期南京西路集聚带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南京西路集聚带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机遇与挑战并存。主要表现为:
(一)机遇
1.中国“一带一路”及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发展机遇
当前,国家出台了建设“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一系列愿景、规划和行动计划,旨在进一步推动中国特别是内陆地区的极大开放,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及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南京西路集聚带地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交汇点,可充分发挥人才、制度、管理方面的优势,进一步提升产业能级和辐射带动力。
2.上海“四个中心”、科创中心及“国际消费城市”建设的机遇
“十三五”是上海基本建成“四个中心”的冲刺时期,也是打造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以及能够“买全球”和“卖全球”的“国际消费城市”的关键时期。南京西路集聚带可充分利用人、才、物、流高度集聚,服务功能齐备、创新氛围浓郁的优势以及深厚的商业文化和商业传统,着力推进现代服务业向纵深发展,着力集聚国际知名消费品牌,打造成为可与世界成熟街区比肩的“国际消费城市示范区”。
3.新静安“撤二建一”的历史机遇
“撤二建一”后的静安区地处上海市中心,总面积达到37.37平方公里,在中心城区土地资源供应趋紧的大背景下,新静安拥有相对充足的待开发资源。根据新静安“一轴三带”发展战略,南京西路地区在原有基础上新增曹家渡商圈,扩容形成“南京西路两侧高端商务商业集聚带”。新的南京西路集聚带将拥有更多的商业载体和更大的空间资源来发挥服务经济、品牌经济的外溢效应和辐射作用,原本拥有的法律、会计、咨询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专业服务业也能够在新行政区的更大空间中得到配置和发展。
(二)挑战
1.需求动力弱化,消费分流明显
当前,静安经济正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经济发展进入增速换档期,中速增长成为常态,南京西路集聚带的发展面临着多方面的冲击:一是需求动力弱化。后工业时代,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也在悄然发生变化,由追求物质的基本功能过渡到“文化认同”和“自我表达”的层面,消费者将更加注重人本、体验、文化等精神需求,以高端商贸流通业为主的南京西路消费行业需要面对这一变化。二是海外分流。国外签证条件放宽,同品牌、同款式奢侈品海外售价低于国内,引发了国内居民境外消费、海淘、网络代购等形式的消费冲动,对于价格敏感度较高的广大白领群体来说,无疑具有相当的吸引力。三是周边商圈及外地分流。近年来,上海市郊及江浙一带的商圈建设如火如荼,购物中心日渐增多、发展日趋成熟,对南京西路的客源产生了分流、截留的影响。四是电商的冲击。2015年全国电子商务年均增速为31.6%,远超实体商业10.7%的增幅,对以实体零售为主的南京西路集聚带构成了相当的消费分流。
2.要素成本高企,产业同质化严重
经过多年的培育发展,南京西路配套建设已经基本完善,可供开发的资源日益减少,资源环境约束的压力十分突出。南京西路聚集大量的国内外顶尖企业,商务配套及服务成本高企。商务成本日益成为企业,特别是创新创业型企业的发展负担。如何利用有限的增量激发更大的商业商务发展潜力,成为亟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同时,伴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上海正在形成多极化发展格局。交通网络和信息化建设正在削弱原有核心城区的区位优势。周边城区建设步伐加快,不断涌现的如虹桥商务区、浦东陆家嘴等商业中心,在定位和发展模式上趋于雷同,导致产业发展同构化,竞争日趋激烈。
3.交通不够顺畅,缺乏立体性
交通拥堵、停车难、商业载体之间、商业载体与轨道交通之间互不连通是南京西路商圈正面临的一大瓶颈,可达性和便捷性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影响逐渐显现。南京西路站虽然实现地铁2号线、12号线、13号线三轨相交,却没有实现交通枢纽地铁上盖的最大经济效益,周边商业载体如“金三角”、张园、兴业太古汇和818广场之间的互联互通有待加强。地面客流压力大而地下空间效应亟待释放,一个交通顺畅、地上地下客流贯通、商业商务载体联动发展的立体商圈尚待建立。
4.联动机制缺位,发展潜力有待挖掘
因地处静安、长宁和普陀三区交界处,曹家渡商圈的规划发展缺少统一长远的部署,在一定程度对商流、人气、商圈业态及服务整体布局造成了影响,导致商圈辐射力不足。“十三五”期间,如何有效推进区域联动发展,进一步挖掘潜力、完善商业商务功能,成为重整曹家渡商圈需要思考的问题。
四、“十三五”时期发展指导思想、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三五”期间,按照市委、市政府对静安提出的“努力成为中心城区新标杆、上海发展新亮点”的工作要求,把握“撤二建一”战略机遇,紧紧围绕“国际静安、圆梦福地”的发展目标和“一轴三带”的发展战略,根据商业转型升级提速、竞争能力增强提升的思路,突出“国际化、高端化、品质化”特征,升级打造“国际商务港”和“国际消费城市示范区”。
(二)发展目标
“十三五”期间,南京西路集聚带要充分利用上海城市东西发展主轴中心节点的区位优势,坚持做高、做宽、做厚,构建高端专业的产业体系,深化“国际商务港”、“国际消费城市示范区”功能建设,彰显国际开放的海派文化,打造世界级中央商务区主干街区,成为上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最具标志性的区域。
“十三五”期间,南京西路集聚带计划建成大中里、地铁12号线南京西路站地块开发(丰盛里)、国泰君安办公楼(49号地块)、锦沧文华大厦改建工程、梅村地块等5个项目,计划新开工江宁路街道95-C基地、江宁路街道103号地块、曹家渡街道118-3号地块、地铁13号线南京西路站地块及张园地区更新等4个项目。重点发展高端商业商务、金融服务业、软件信息业、管理与咨询专业服务业、广告传媒业、文化旅游、休闲娱乐服务业等产业,打造成为上海产业新高地。2016-2020年间,南京西路集聚带力争经济增长、税收规模保持与全区发展同步;拟引进国际国内高端品牌5-10个,新引进跨国公司地区总部8-10家,新增亿元楼宇2-3栋。
五、主要任务
(一)推进商圈有序发展
1.合理配置业态结构,丰富服务种类
加强南京西路商圈、曹家渡商圈的建设,进一步提高要素资源配置的效率,调整优化业态结构,丰富服务种类,构建南京西路集聚带商业生态价值链。
一是推动南京西路商圈功能提质升级。对标世界成熟街区,把握好商业与商务、“买全球”和“卖全球”、东中西平衡、主街与后街四个关系,做好“卅”字形商业布局,从“点上突破、串点成线、连线成面,人流、商流、信息流推动”的角度促进“点、线、面、流”四要素高度融合,做强、做厚、做高、做活南京西路,构建一个和谐共荣的商业生态圈。以商务部首批“品牌消费集聚区”建设为抓手,推动顶尖奢侈品牌、高端品牌、轻奢品牌、老字号品牌、原创品牌在南京西路商圈协同发展。
二是积极推进曹家渡商圈建设。“十三五”期间,通过静安、普陀、长宁三区联动,推进区域整体功能再升级,完善购物、餐饮、休闲、娱乐和商务活动等综合配套,形成规模中度集聚、服务功能完善、行业业态齐全的综合商业功能区。聚焦万航渡路、长寿路十字发展轴,以悦达889广场、开开商厦等商业设施为核心,重点推进沿线商厦的功能置换开发;积极推进越商大厦、梅村地块等商业项目的开发建设,与现有百货店、大型餐饮娱乐设施形成联动错位发展,形成现代化、高品质的地区级商业中心。
三是调整业态布局,扩容商业载体。进一步调整商圈布局,在现有布局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新开发的商业载体,增加餐饮、休闲和娱乐设施,嫁接时尚、创意和体验资源,形成商业载体间的错位经营和功能互补。营造更多的体验空间,增强与消费者互动交流。引导企业充分挖掘文化、艺术等资源,开展品牌的传播、推广和营销,增强与消费者的互动交流,提高消费者的体验感。
四是大力创新商业业态。一方面,围绕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和国际消费城市建设,积极引进免税店、保税-展示-销售店,争取更多商家参加离境退税试点。另一方面,鼓励商业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探索线上线下全渠道融合发展,推动实体商业网络化,鼓励网络店铺的实体化。
2.加快重点商业项目建设
“十三五”期间,通过建设兴业太古汇、协和城、越商大厦、梅村地块等重点项目“打造亮点”,通过重塑仲益大厦、818广场、航站楼等部分楼宇功能“补齐短板”,统筹兼顾、完善功能,促进南京西路集聚带商业科学布局、均衡发展。
(1)兴业太古汇
兴业太古汇坐落于南京西路东段,规划面积32.2万平方米,包括酒店及酒店式住宅、写字楼和购物中心。规划定位为一站式、个性化、品质化的地标性商业综合体,通过提供全新的零售、餐饮及娱乐体验,满足不同需求层次的消费,与“金三角”形成错位竞争,完善南京西路商圈的成熟度。办公楼预计将于2016年10月交付使用,购物中心及酒店分别于2017年上半年、下半年开业。
(2)协和城
协和城位于南京西路西段,规划面积41万平方米,计划打造成集办公、酒店、商业和住宅于一体的城市综合体。采用差异化战略,在功能设置及业态布局方面与“金五星”、“金三角”形成错位竞争。针对消费者个性化需求,通过特色“休闲、娱乐、体验、运动”功能与“社交”和“游”的有机融合,打造商业的新、奇、特,展现静安国际慢生活体验区形象。
3.提升发展支马路
对标美国第五大道、法国香榭丽舍大街、英国牛津街以及日本银座等国际大都市成熟街区建设的先进理念,引导南京西路向街区型、块状结构转变。通过发展南京西路两侧支马路,增强集聚带的深度和厚度,形成主轴与支马路之间“辐射—补充—局部与整体良性互动”的局面。继续巩固华山路-万航渡路历史文化风貌区、愚园路美食休闲街、吴江路休闲街、威海路新闻传媒街、“梅泰恒”后街等支马路的发展优势,建设江宁路文化街、陕西北路历史文化名街等特色街区。
华山路-万航渡路历史文化风貌区,突出经典文化,依托静安寺、静安公园、蔡元培故居等旅游资源和百乐门大都会、云峰剧场等娱乐资源,深度挖掘街区戏剧、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景观,主打特色美食、名特商品、高端酒店、休闲娱乐等,成为周边商务群体和中外游客赏剧品韵、休憩娱乐的重要场所。
陕西北路历史文化名街,突出东西交融的海派文化,注重历史城区的文化传承、高端精品的诠释演绎、公共空间的品质提升。南段以老字号与创意产业相结合,通过中西文化交融碰撞、国外奢侈品与老字号精品同台竞技、老字号融入现代商业及创意体验元素的方式,营造老字号“淘”文化一条街,建议配套“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技艺展示、老字号品牌文化展示及休闲购物;中段以金鹰广场的转型升级和历史遗迹的开放改造为抓手,与南京西路主街形成业态错位、功能互补,突出特色化发展,主推美食购物、文化休闲、创意体验;北段以商业与宗教文化相结合,以保护与开发相统一、历史文化与宗教相融合、网络虚拟游与实地观光相结合的方式再现海派文化,建议配套休闲书吧、犹太博物馆、犹太画廊、美食休闲。
愚园路美食休闲街,东起常德路,西至乌鲁木齐北路,主要面向南京西路商务群体及周边居民,提供以餐饮业为主的生活配套消费。重点发展餐饮、休闲、娱乐等业态,如快餐简餐、便利店、咖啡吧等。
江宁路文化街,凭借深厚的艺术文化底蕴和资源优势,打造成为集传统文化商业、内在的人文脉络资源、多样化的建筑功能和休闲体验式服务于一体的文化创意公共服务平台,成为静安特色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成为城市更新、中心城区文化创意产业转型发展的新模式、新典范。推进美琪大戏院、艺海剧院和北京西路1013号改造改建,打造现代戏剧谷核心剧院和时尚、先锋的“浸入式剧场”,形成以文化艺术为特征、文商融合为亮点、资源集聚为基础的标杆性街区。
吴江路休闲街,充分发挥三轨接驳的交通枢纽优势,依托“金三角”成熟的商业商务区,加强与兴业太古汇、张园的互动,发展集购物休闲、旅游观光于一体,服务南京西路白领和中外旅游人群的后街经济。以特色、亲民的中高档品牌餐饮为主打,形成优质的餐饮产业链,辅之具有休闲、时尚、风情等特色的其它品牌业态。
(二)增强四大产业发展活力
1.巩固发展商贸流通业
南京西路商贸服务业能级高、辐射强,在整个产业结构中占比高,是全区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强力引擎。但从价值链角度看,我区商贸服务业多集中于产品的展示和销售环节,尚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新的产业规划,要进一步强化静安商业商务传统优势产业的集聚,向产业链高端跃进,凸显城区综合竞争力,助推上海在全球资源配置、全球综合服务和全球时尚消费引领能力的全面提升。
以“国际消费城市示范区”建设为目标,着力集聚国际知名消费品牌,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的商街商圈和品牌活动。在产业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南京西路在需求服务端的优势,促进南京西路与区域内外产业链的互补发展和产业间融合,整合打造现代服务业的全产业链解决方案。
按照上海科创中心战略要求,充分借助外部的科技优势和智力支持,鼓励南京西路开展技术、服务和商业模式的创新,推动南京西路产业间的“跨界”融合,引领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沿线楼宇之间、企业之间优势互补与资源共享,不管是与同行构成的横向价值链、与上下游构成的纵向价值链还是产业跨界融合形成的斜向价值链,都应共同维护商业生态的稳定运行。
2.提升发展金融服务业
目前,静安区内有各类金融机构1000余家,覆盖了证券、期货、银行、保险、基金、财务公司以及股权投资等主要领域,其中券商总部、财务公司、资产管理公司、股权投资等行业已形成集聚态势。我区金融将以规范发展股权投资为核心,坚持差异化发展战略,关注金融发展前沿趋势,聚焦金融创新热点,深化产业改革创新,依托区域股权投资机构集聚优势,着力打造股权投资规范发展区,推动科创金融发展。
金融服务业重点发展券商、财务公司、期货保险、金融信息服务业以及创新金融产业。坚持错位发展,依托总部经济,进一步促进私募股权投资、创投基金、拍卖、第三方支付等新兴金融的集聚发展。积极推动金融业态创新,鼓励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以及与文化、影视产业的融合发展。
3.大力发展专业服务业
发挥南京西路专业服务业高端化、知名企业集聚的优势,注重对产业的培育作用,推动专业服务业向优化结构、突出功能、提升集聚度和能级的方向转变。
投资管理与咨询服务业方面,目前,南京西路已经集聚了罗兰贝格、贝恩创效、米高蒲志、海德思哲等国际领先投资管理与咨询企业,世达、众达、高盖茨、美迈斯等国际一流律所,毕马威、华寅五洲、沪港金茂等会计、审计服务企业,德莎国际货运、潘世奇物流等运输代理服务企业。
在依托南京西路专业服务业高端企业云集的优势基础上,重点发展投资管理与咨询服务、法律服务、会计和审计服务、人资资源、运输代理服务业,致力于打造专业服务业平台和制高点,为高端机构的入驻提供优质环境和载体,转化集聚度为辐射力,同时促进专业服务业同其他几大产业之间以及各子行业之间的联动发展,从而推动南京西路及整个静安区的专业服务业不断迈上新台阶。
4.融合发展文化创意服务业
聚焦重点区域,完善特色布局和服务功能,构筑辐射高地;坚持自主创新,提高文化创意产业的原创能力,做大做强品牌和创新主体,充分依托我区的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和国际合作优势,整合全球顶尖创意设计资源,形成要素资源集聚、行业特色鲜明、业态融合发展、产业优势突出、辐射带动明显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格局。文化创意产业不仅是全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更应成为全区产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与创新加速器,实现产业南北联动的新常态、催生经济融合发展的新模式。
坚持科技创新和创意设计“两轮驱动”,推动时尚创意、工业设计等对生产性服务业等带动性强的产业发展;巩固时尚之都示范区、设计之都核心区、品牌之都中心区建设;提升建筑设计、专业服务业等优势产业;培育壮大网络信息服务、科技新媒体等新兴产业。
(三)提升总部经济、涉外经济、楼宇经济发展能级
1.总部经济
“十三五”期间要开展总部培育计划,进一步提升南京西路集聚带“总部经济”功能。
主要依靠南京西路集聚带外向型经济主导优势,借助区域内高度发达的专业服务业和金融服务业基础,抓住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契机,吸引国际国内创新要素集聚。同时,依托长江经济带强大的制造业基础和国内广阔的消费市场空间,引进国内外新产业、新模式、新技术、新业态企业在南京西路设立营运总部,培育扶持其成长为地区总部,形成总部经济效应。
鼓励具有采购、分拨、营销、结算、物流等功能的企业设立贸易型总部。大力引进产业龙头企业,聚焦行业领袖型、创新型、功能型、结算型企业。把握全球产业布局调整机遇,提升跨国公司总部能级,增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管理投资功能。鼓励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和投资性公司、研发中心等功能性机构,发展采购中心、分拨中心、营销中心等“贸易型”总部。积极培育本土跨国公司,遴选一些发展态势较好的民营企业作为跨国公司的培植目标,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实施商标国际化战略,建构营销网络和物流服务网络,把核心竞争力延伸到境外。
2.涉外经济
“十三五”期间,要进一步优化利用外资布局,力争放宽外商投资准入领域,特别是在金融、教育、文化、医疗、物流等服务业领域进一步开放。积极推进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方式,加快形成更加透明、稳定、可预期、法制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
要把握大势、因势利导,实现从“引资”向“选资”转变,引导知名企业及跨国公司将价值链的高附加值环节放在南京西路,进一步提升南京西路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效益。
要加强与相关部门政策联动,形成资源合力。对引进重大项目、新产业、新模式、新技术、新业态做出贡献的企业及楼宇给予一定的奖励。鼓励社会中介机构向南京西路商圈、曹家渡商圈引进优质外资项目,进一步加强境外项目招商和宣传力度。
3.楼宇经济
“十三五”期间,借鉴香港、新加坡、东京等世界级城市中心城区的发展经验,打造高品质、高租金、高税收的商务环境,在现有楼宇经济的基础上,做实楼宇经济管理,做大楼宇经济规模,做高楼宇经济效益,做强楼宇经济特色,做精楼宇经济品牌,构建完成南京西路沿线兴业太古汇-金三角-上海商城、中欣大厦-金五星上海顶级商务楼宇集聚带,努力使南京西路集聚带成为楼宇集群、品牌集聚的上海顶级商务核心区之一。
未来五年,要促使南京西路楼宇经济较好地与周边产业发展及环境建设融为一体。在支马路经济的发展中,注重楼宇经济与南京西路集聚带的融合发展,形成商业商务互动、楼宇街区互补、配套资源共享的“立体型”街区。此外还要借力南京西路“文化街区”的发展项目,将以话剧为代表的小剧场活动引入单体楼宇的“留白”空间,进一步丰富楼宇内的精神生活,吸引更多的高端商务人士留在南京西路。
(四)创建国际化营商环境
以整合资源为基础,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服务水平,重点着力于静安区政务软环境建设,不断增强城区发展软实力。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进政府法规政策、信息资源公开、数据开放和共享应用,为现代服务业企业发展创造开放的市场条件。对标国际高标准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的一级地方政府服务管理新模式,以建立与现代化国际城区相匹配的行政管理和服务体系为目标,坚持市场导向、问题导向、开放导向,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大力推动简政放权、投资贸易便利化、事中事后监管,推进“国际静安”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严厉打击无证无照经营、商业欺诈等违法行为,着力构建规范有序、诚信守法的市场经济只需。
坚持以人为本,加快建设楼宇公共服务体系,做强做优静安白领服务品牌,不断提升服务的质量和效能。把白领驿家、白领午餐、爱心妈咪打造成为服务白领、温暖白领、凝聚白领的品牌项目,进一步满足白领精神文化、生活便利、权益保障等方面的需求。
以商业诚信体系建设为抓手,推进南京西路集聚带服务软环境建设。依托静安商业诚信信息平台,促进集聚带企业建立健全诚信档案,定期发布商业诚信报告,着力引导集聚带商贸企业诚信守法经营,努力提升行业从业人员诚信服务意识,营造南京西路集聚带公正透明的消费环境。
(五)促进商旅文联动
加强南京西路集聚带商旅文联动,依托区域内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旅游观光资源以及发达的商业基础,以商业为核心、旅游为驱动、文化为内涵,引导商业、文化、旅游等产业跨界合作,增强南京西路商业活力。
促进南京西路商旅文联动发展,一是全面、深入挖掘集聚带内商旅文体会资源,提升静安魅力。载体方面,充分利用丰富的商业商务载体、星级酒店(香格里拉、宏安瑞士、希尔顿、国际贵都、四季、波特曼丽嘉等)和上海展览中心、静安寺、静安雕塑公园、张家花园石库门群、静安别墅、毛泽东故居、嘉道理豪宅、圆明讲堂、张爱玲故居常德公寓等旅游资源,深入挖掘并开发各类融合科技、创意、生态元素,集消费、旅游、文化、体验于一身的特色项目,形成融合现代时尚与旧上海风韵的特色商圈。绿化方面,着力营造品味高雅、绿色生态的城市景观,打造屋顶花园,提升静安魅力。二是充分发挥静安区“商旅文体”联动工作平台统筹协调、信息发布、扶持引导的功能,通过“无节造节、有节造势”,以商业整体营销带动人气和销售。一方面围绕“静安国际购物嘉年华”等重点节庆的整体营销,放大节庆效应。鼓励企业拓宽营销思路、创新营销思维、增加活动频次,营造不同的活动亮点,力争“季季有亮点,节庆有精彩”。另一方面继续举办爵士音乐节、“静安世界咖啡文化节”、“十分钟公共文化圈”、元旦跨年、“涵芬讲堂”悦读系列活动等多元文化品牌活动,努力将现有文化资源转变为南京西路发展的资本,将文化活动转变为南京西路的文化品牌。三是通过筹备举办静安-中欧顶级品牌论坛及论坛闭门圆桌会议、福布斯-静安南京路论坛,协同长三角知名商圈联合举办长三角知名商圈协同发展专题会议,承办上海“设计之都”活动、上海时装周等相关活动提升南京西路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六)优化基础配套服务
通过完善南京西路硬件建设、建设立体化交通,进一步提高基础配套服务对南京西路的促进作用。
1.优化硬件配套设施
强化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南京西路的应用,重点聚焦南京西路智慧商圈建设。在上海智慧城市建设的总体框架下,通过智慧交通化解南京西路交通瓶颈,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的技术运用打造南京西路智慧城区,通过4G通讯技术和移动支付手段应用,让商户信息和用户需求实现无缝对接,鼓励购物中心创新商业模式,试点智慧化商业综合体,引入大数据、WiFi、电子价签、智能货架、自动收银、移动互联、线上App等新技术、新模式,逐步实现向物联网综合体的转变,让消费者享受到更便捷、时尚的购物体验,将南京西路建设成为引领智慧应用的现代化街区。
2.打造立体化交通
一是加强商场之间以及商场与地铁站之间的互联互通。一方面,推进静安寺周边建设,依托轨道交通14号线的建设,促使协和城、1788国际大厦等与静安寺地铁站联通,因地制宜拓展地下商业,增进区域商业氛围的连贯性,构筑“金五星”、协和城地上、地下贯通的立体商圈。另一方面,借鉴五角场、徐家汇地下交通连廊,推进南京西路站点周边建设,依托新型商业设施开发,通过轨道交通2号线、12号线、13号线地下联通及“梅泰恒”地下步行通道建设,强化“兴业太古汇、818广场、张园——地铁站——金三角”地下空间联通设计,实现主力商场地铁零距离,既能有效引导客流、缓解地面交通拥堵;又能增强重点载体的连续性和立体性,带动人气聚集;同时有助于在地下步行通道拓展二维码购物橱窗、小型零售新型都市商业文化业态。
二是加强商业广场与停车场的连通对接,增加更多的连通通道,尽可能地将停车场人流引入商业广场,以创造更多的商业价值。
六、保障措施
为加快推进南京西路商业商贸发展繁荣,必须加强组织协调,制定相应措施,健全政策体系,营造良好环境,提供强力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
(1)强化联动协调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强市区两级联动及区内部门间联动,形成部门合力,共同推进南京西路商圈建设的引导服务工作,系统考虑、整体推进,产业、规划、建设、文化等部门统筹协调,使商圈建设与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性开发、文化发展、城市更新、社区建设等工作有机衔接、融合发展。同时,协调市场管理各方,完善企业退出机制,降低商场、楼宇空置率,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2)组建跨区、跨部门的协调机构。将南京西路商圈打造成为集时尚、高端、品味于一身的世界性街区,有必要借鉴国际成熟街区设立管委会的做法,组建跨部门的协调机构,作为南京西路商圈的管理与协调中枢:一是负责商圈内政策、制度、规范、规章等的制定,行使决策管理与监督职能;二是建立商圈行业和业态准入机制,以商圈总体发展规划为纲,促进主街、后街、支马路商业特色化、健康有序发展;三是在各企业、商户之间、以及企业、商户与政府之间搭建沟通桥梁,为推进商圈治理打下坚实的基础。建议由市政府牵头,整体规划,统一部署,形成曹家渡开发建设组织机构和协调机制,明确曹家渡开发发展的时间节点,落实相关责任措施举措,改变三区各自开发、各行其是的局面。静安、长宁和普陀三区应在市里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联合行动,加快曹家渡商圈的开发建设,形成1+1+1>3的联动效应。
(3)完善统计制度和监测体系。完善南京西路集聚带统计指标体系,重视对商贸流通业及其子行业、商业网点、集团公司、重要品牌的统计监测;建立南京西路沿线及周边重大项目的统计动态监测体系,并定期进行通报;实时监测南京西路商圈人流、车流动态数据。
(4)打造具有广泛影响力和地区标志性的节庆活动。充分利用静安区深厚、独特、多元的文化底蕴以及人、财、物、流高度集聚的优势,采用“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模式,打造具有国际国内广泛影响力,并具有南京西路标志性意义的节庆活动。
2.强化政策保障
为确保规划落地,必须以项目为载体,加强各级各类资金统筹平衡,制定相关政策予以积极引导和支持,推动重点产业、关键行业的平稳健康发展。充分利用集聚优势,强化重点楼宇及特色街区招商,吸引符合南京西路集聚带经济发展规划的产业、业态入驻。
3.扩充人才储备
制定吸引高层次人才的有关政策,建立畅通的人才流进渠道。调动整合多方资源,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大人才的教育和培训,同时,联合行业协会、企业内部培训机构、社会培训机构和国外培训力量,加强对从业人员的资格认定和岗位培训,共同培养多层次、多领域的高、精、专人才,为静安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留言咨询
纠错
1.错误类:*
2.出错页面的地址(浏览器地址栏里面的地址):*
3.内容标题:*
4.为了方便我们更准确及时的处理错误,请尽可能详细填写你的操作经过:*
-
您的姓名:*
相关文档
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