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转发《上海市静安区社区卫生服务》的通知
(二○○四年二月四日)
静府办发[2004]2号
区政府各委、办、局,各街道办事处:
区卫生局拟定的《静安区社区卫生服务改革三年行动纲要》已经区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上海市静安区社区卫生服务改革
三年行动纲要
为进一步加强社区建设,深化城区卫生服务体系改革,加快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满足广大居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推动静安“健康城区”和“双高区”建设,特制定《静安区社区卫生服务改革三年行动纲要》。
一、指导思想
社区卫生服务是建设“健康城区”的重要基础,是推进“双高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坚持党的十六大精神和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深化社区卫生服务改革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与时俱进。要积极探索和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静安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具有中国特色、上海特征、静安特点的新型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从而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保健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健康寿命。
二、总体目标
按照“政府调控、市场配置、公平竞争、质优价廉”的原则,计划用三年时间,实现80%以上常见病、多发病就诊在社区,使社区卫生服务团队逐步成为居民健康和基本医疗费用的“守门人”。培养和造就一批合格的全科医师,形成一支以全科医师为骨干的社区卫生服务队伍。初步建立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以社区卫生服务团队为基本服务单元,社会多方力量举办多种形式的服务机构为补充的社区卫生服务平台。建立起新型社区卫生服务模式,以科学、合理、高效的管理体制和竞争、有序、灵活的运行机制来提升服务质量,下沉服务重心,深化服务内涵,为社区居民提供集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与常见病、多发病和诊断明确的慢性病的诊疗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保持社区卫生服务居全国领先地位,争创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
三、三年任务
1.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体制
坚持“政府领导、各部门协调、街道办事处负责、卫生实施行业管理、居委会参与,齐抓共管”的管理体制,充实区、街道两级社区卫生服务领导小组和健康促进委员会。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增强整体合力,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把社区卫生服务纳入区域卫生规划、健康城区建设纲要、城区发展总体规划、精神文明建设规划,作为双高区战略和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予以落实。
充分发挥居民委员会作用,建立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促进社区卫生服务的健康发展。
2.建立新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
根据服务人群,按10000人口左右建立一个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站。每个站设置一个以全科医生为骨干的社区卫生服务团队,实施“二站式”服务。
⑴团队组成。社区卫生服务团队由3至5名全科医生、3至6名社区护士和1名公共卫生医师组成。团队设1名负责人,原则上由具有全科医师执业资格或全科中高级技术职称的医生担任。负责人具有人事、分配权。
⑵竞争机制。团队负责人竞聘上岗。团队成员按照双向选择原则,由负责人实行两级聘任。提倡团队间竞争,实行优胜劣汰。
⑶团队职责。团队服务以健康为目标,以社区为范围,以需求为导向,为居民提供良好的全科医疗,为家庭提供良好的健康照料,并针对社区主要健康问题组织团队相关人员进行处置,为社区居民提供综合、连续、便捷、优质和经济的人性化服务。
⑷服务重点。要实现服务重心下移。团队为居民提供约定式服务,形成相对固定的服务关系。既做好站点工作,又相对固定地参与中心工作。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实现动态管理。
⑸经费筹措。经费来源主要包括政府承担的预防保健经费、医疗保险支付的基本医疗费用和居民承担的延伸性服务收入。
3.加快社区卫生服务队伍建设
⑴抓紧抓好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严格管理,认真实施首批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试点工作。认真总结规范化培训的经验和教训,在参照国外成熟培训模式的基础上,调整培训课程设置和阶段安排,启动第二批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加强同国内外交流与合作,分期分批地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优秀的全科医生派送到国外考察学习。逐步形成一支具有中国特色、上海特征的全科医生骨干队伍。
⑵继续加强全科医学岗位培训与继续医学教育。已取得上海市全科医师岗位培训证书和继续医学教育的对象每年必须完成继续医学教育学分。
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士要完成社区护理岗位培训并持证上岗,同时在完成继续医学教育的基础上,定期到上级综合性医疗机构进修,以更新知识,提高技能。
⑷三年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公共卫生医师全部完成岗位培训并持证上岗。
⑸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队伍结构的调整,加大招聘大学毕业生及引进专业技术人员的力度。制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才招聘、引进三年计划并组织实施。
⑹积极引导和创造条件,让社区医务人员参加培训。鼓励临床医生参加全科医师职称资格考试并取得各层次全科医师任职资格。
4.深化服务内涵,拓展“六位一体”功能
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服务为核心,坚持“走出医院、深入社区、贴近群众、便民利民”的服务形式,积极为社区居民提供“六位一体”服务,着重抓好从“以病为中心”扩展到“以健康为中心”;从“传染病防治”扩展到“慢性病防治”,制订实施新一轮“预防保健五年计划”;从“妇儿保健”扩展到“老年人、亚健康人群和楼宇白领保健”;从“医院康复”扩展到“社区康复”;从“说教式单向健康教育”扩展到“参与式多向健康教育”;从“孤岛信息管理”扩展到“综合信息管理”,全区60岁以上老年人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90%以上,家庭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60%以上。
5.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
⑴打破公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包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封闭格局,积极吸引和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等社会多方力量举办各种性质和形式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补充,共同参与社区卫生服务领域的竞争,形成功能齐全、布局合理、公平竞争的社区卫生服务平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全科诊所、老年护理机构、康复机构、心理咨询康复机构、口腔机构、中医机构、家庭护理机构、日间照料机构、健康教育机构等。
⑵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主体,要结合城区改造,加强设施建设。完成南京西路与静安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新址改建。按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思路,探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法人治理结构。
⑶调整中心内部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党政领导下建立新型的“三大系统”,即全科服务系统、全科辅助系统、全科支持系统。全科服务系统是社区卫生服务的实施主体,主要由社区卫生服务团队及护理康复病房组成。全科辅助系统包括药剂、影像、检验和一些特殊科室。全科支持系统包括行政办公室、财务、总务、后勤等科室。
⑷制订三年社区卫生服务站点建设规划和实施计划,制订站点建设标准,启动新一轮的站点建设。全区30所社区卫生服务站从公建配套用房中统一配置,配置标准为建筑面积不低于100平方米,对成片改造地块实施“改造一块,建设一站”,对旧区改造范围以外的服务站原则上在2年内达标。
⑸整合一、二级医疗预防保健机构资源与功能。要充分利用区域内二级医疗、预防保健机构的资源,发挥人才和技术优势,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指导与合作。
⑹探索医疗集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合作关系,逐步引导病人依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选择医疗集团,在更大范围内形成资源共享、技术合作、双向转诊、人员交流、利益互动的新体制与新机制。
⑺支持、培育社区卫生服务中介组织与社会团体,开创行业自律、诚信服务的新局面。
6.成立社区卫生服务评估体系专项课题组,研究制订评估体系。
四、政策配套
1.对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提供必要的工作经费,帮助其配备基本设备和房屋等设施。对社区预防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随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而相应增加,到2005年达到20万元/万人。对开创性项目或重点项目实行专项补助。
2.制订社区卫生服务改革试点区的医疗保险费用结算改革模式,经区卫生行政部门与医疗保险行政部门批准,积极为社区卫生服务站点争取开设结算接口,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区医保办进行结算。
3.制订药品“收支两条线”政策中用于发展社区卫生服务资金的分配制度,部分可用于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技术人员补助。
4.建立延伸性服务的激励和制约机制,制订收费标准,延伸性服务收入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自主分配。
5.制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部经济结算机制,特别是社区卫生服务团队同中心的结算关系。要切断“以药养医”、“以检养医”、“以医养防”的分配弊端,充分体现医务人员的知识价值和劳务收入。
6.制订新型管理模式下的社区卫生服务的岗位设置与职责,突出全科医师的核心地位,建立“公开聘用、竞争上岗、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聘用制度。制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级各类医务人员的考核标准,将成人教育与继续医学教育纳入考核指标体系,并将考核结果作为续聘、解聘、晋级、分配、奖惩的必备依据。
7.按照“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和“多劳多得、优劳多得、风险转移”的原则,制订“中心——团队——个人”的两级分配制度,实行个人档案工资与实际收入相分离,逐步建立以“劳务收入、特需服务收入和预防保健服务相结合”的方式,根据工作数量、质量、签约服务对象等要素,确定分配系数,缩小静态收入,扩大动态收入,控制福利性奖励,加大激励性奖励。探索协议工资制与年薪制。
8.制订鼓励二、三级医务人员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流动的政策。
五、实施步骤
1.调研、试点阶段(2003年7月~2004年6月)
⑴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充分认识社区卫生服务新一轮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自觉、积极地投入各项改革工作中去;
⑵研究、制定、落实相关的政策、制度、标准和实施办法;
⑶制订适应健康城区要求的预防保健工作的新五年规划;
⑷作为上海市唯一的试点区,我区五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纳入上海市的社区卫生服务改革试点。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建1至2个社区卫生服务团队进行试运转;
⑸完成南京西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拆建及内部装修;
⑹完成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点的标准化建设;
⑺启动第二轮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
⑻启动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管理软件的开发研究。
2.全面启动阶段(2004年7月~2005年6月)
⑴完成1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点的标准化建设;
⑵在试点工作的基础上,总结经验,不断完善,5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其余的团队建设,逐步推进内部改革;
⑶制订社区卫生服务评估标准;
⑷开发研究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管理软件。
3.推广、提高阶段(2005年7月~2006年6月)
⑴5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认真总结改革经验,巩固改革成果;
⑵新型的社区卫生服务管理模式进入正式运作;
⑶完成1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标准化建设;
⑷完成静安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拆建与内部装修;
⑸基本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网络化管理;
⑹创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
上海市静安区卫生局
二○○四年一月
主题词:卫生 社区服务 改革 通知
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转发《上海市静安区社区卫生服务改革
三年行动纲要》的通知
(二○○四年二月四日)
静府办发[2004]2号
区政府各委、办、局,各街道办事处:
区卫生局拟定的《静安区社区卫生服务改革三年行动纲要》已经区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上海市静安区社区卫生服务改革三年行动纲要
为进一步加强社区建设,深化城区卫生服务体系改革,加快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满足广大居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推动静安“健康城区”和“双高区”建设,特制定《静安区社区卫生服务改革三年行动纲要》。
一、指导思想
社区卫生服务是建设“健康城区”的重要基础,是推进“双高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坚持党的十六大精神和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深化社区卫生服务改革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与时俱进。要积极探索和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静安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具有中国特色、上海特征、静安特点的新型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从而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保健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健康寿命。
二、总体目标
按照“政府调控、市场配置、公平竞争、质优价廉”的原则,计划用三年时间,实现80%以上常见病、多发病就诊在社区,使社区卫生服务团队逐步成为居民健康和基本医疗费用的“守门人”。培养和造就一批合格的全科医师,形成一支以全科医师为骨干的社区卫生服务队伍。初步建立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以社区卫生服务团队为基本服务单元,社会多方力量举办多种形式的服务机构为补充的社区卫生服务平台。建立起新型社区卫生服务模式,以科学、合理、高效的管理体制和竞争、有序、灵活的运行机制来提升服务质量,下沉服务重心,深化服务内涵,为社区居民提供集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与常见病、多发病和诊断明确的慢性病的诊疗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保持社区卫生服务居全国领先地位,争创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
三、三年任务
1.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体制
坚持“政府领导、各部门协调、街道办事处负责、卫生实施行业管理、居委会参与,齐抓共管”的管理体制,充实区、街道两级社区卫生服务领导小组和健康促进委员会。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增强整体合力,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把社区卫生服务纳入区域卫生规划、健康城区建设纲要、城区发展总体规划、精神文明建设规划,作为双高区战略和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予以落实。
充分发挥居民委员会作用,建立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促进社区卫生服务的健康发展。
2.建立新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
根据服务人群,按10000人口左右建立一个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站。每个站设置一个以全科医生为骨干的社区卫生服务团队,实施“二站式”服务。
⑴团队组成。社区卫生服务团队由3至5名全科医生、3至6名社区护士和1名公共卫生医师组成。团队设1名负责人,原则上由具有全科医师执业资格或全科中高级技术职称的医生担任。负责人具有人事、分配权。
⑵竞争机制。团队负责人竞聘上岗。团队成员按照双向选择原则,由负责人实行两级聘任。提倡团队间竞争,实行优胜劣汰。
⑶团队职责。团队服务以健康为目标,以社区为范围,以需求为导向,为居民提供良好的全科医疗,为家庭提供良好的健康照料,并针对社区主要健康问题组织团队相关人员进行处置,为社区居民提供综合、连续、便捷、优质和经济的人性化服务。
⑷服务重点。要实现服务重心下移。团队为居民提供约定式服务,形成相对固定的服务关系。既做好站点工作,又相对固定地参与中心工作。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实现动态管理。
⑸经费筹措。经费来源主要包括政府承担的预防保健经费、医疗保险支付的基本医疗费用和居民承担的延伸性服务收入。
3.加快社区卫生服务队伍建设
⑴抓紧抓好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严格管理,认真实施首批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试点工作。认真总结规范化培训的经验和教训,在参照国外成熟培训模式的基础上,调整培训课程设置和阶段安排,启动第二批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加强同国内外交流与合作,分期分批地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优秀的全科医生派送到国外考察学习。逐步形成一支具有中国特色、上海特征的全科医生骨干队伍。
⑵继续加强全科医学岗位培训与继续医学教育。已取得上海市全科医师岗位培训证书和继续医学教育的对象每年必须完成继续医学教育学分。
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士要完成社区护理岗位培训并持证上岗,同时在完成继续医学教育的基础上,定期到上级综合性医疗机构进修,以更新知识,提高技能。
⑷三年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公共卫生医师全部完成岗位培训并持证上岗。
⑸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队伍结构的调整,加大招聘大学毕业生及引进专业技术人员的力度。制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才招聘、引进三年计划并组织实施。
⑹积极引导和创造条件,让社区医务人员参加培训。鼓励临床医生参加全科医师职称资格考试并取得各层次全科医师任职资格。
4.深化服务内涵,拓展“六位一体”功能
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服务为核心,坚持“走出医院、深入社区、贴近群众、便民利民”的服务形式,积极为社区居民提供“六位一体”服务,着重抓好从“以病为中心”扩展到“以健康为中心”;从“传染病防治”扩展到“慢性病防治”,制订实施新一轮“预防保健五年计划”;从“妇儿保健”扩展到“老年人、亚健康人群和楼宇白领保健”;从“医院康复”扩展到“社区康复”;从“说教式单向健康教育”扩展到“参与式多向健康教育”;从“孤岛信息管理”扩展到“综合信息管理”,全区60岁以上老年人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90%以上,家庭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60%以上。
5.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
⑴打破公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包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封闭格局,积极吸引和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等社会多方力量举办各种性质和形式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补充,共同参与社区卫生服务领域的竞争,形成功能齐全、布局合理、公平竞争的社区卫生服务平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全科诊所、老年护理机构、康复机构、心理咨询康复机构、口腔机构、中医机构、家庭护理机构、日间照料机构、健康教育机构等。
⑵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主体,要结合城区改造,加强设施建设。完成南京西路与静安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新址改建。按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思路,探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法人治理结构。
⑶调整中心内部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党政领导下建立新型的“三大系统”,即全科服务系统、全科辅助系统、全科支持系统。全科服务系统是社区卫生服务的实施主体,主要由社区卫生服务团队及护理康复病房组成。全科辅助系统包括药剂、影像、检验和一些特殊科室。全科支持系统包括行政办公室、财务、总务、后勤等科室。
⑷制订三年社区卫生服务站点建设规划和实施计划,制订站点建设标准,启动新一轮的站点建设。全区30所社区卫生服务站从公建配套用房中统一配置,配置标准为建筑面积不低于100平方米,对成片改造地块实施“改造一块,建设一站”,对旧区改造范围以外的服务站原则上在2年内达标。
⑸整合一、二级医疗预防保健机构资源与功能。要充分利用区域内二级医疗、预防保健机构的资源,发挥人才和技术优势,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指导与合作。
⑹探索医疗集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合作关系,逐步引导病人依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选择医疗集团,在更大范围内形成资源共享、技术合作、双向转诊、人员交流、利益互动的新体制与新机制。
⑺支持、培育社区卫生服务中介组织与社会团体,开创行业自律、诚信服务的新局面。
6.成立社区卫生服务评估体系专项课题组,研究制订评估体系。
四、政策配套
1.对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提供必要的工作经费,帮助其配备基本设备和房屋等设施。对社区预防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随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而相应增加,到2005年达到20万元/万人。对开创性项目或重点项目实行专项补助。
2.制订社区卫生服务改革试点区的医疗保险费用结算改革模式,经区卫生行政部门与医疗保险行政部门批准,积极为社区卫生服务站点争取开设结算接口,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区医保办进行结算。
3.制订药品“收支两条线”政策中用于发展社区卫生服务资金的分配制度,部分可用于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技术人员补助。
4.建立延伸性服务的激励和制约机制,制订收费标准,延伸性服务收入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自主分配。
5.制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部经济结算机制,特别是社区卫生服务团队同中心的结算关系。要切断“以药养医”、“以检养医”、“以医养防”的分配弊端,充分体现医务人员的知识价值和劳务收入。
6.制订新型管理模式下的社区卫生服务的岗位设置与职责,突出全科医师的核心地位,建立“公开聘用、竞争上岗、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聘用制度。制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级各类医务人员的考核标准,将成人教育与继续医学教育纳入考核指标体系,并将考核结果作为续聘、解聘、晋级、分配、奖惩的必备依据。
7.按照“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和“多劳多得、优劳多得、风险转移”的原则,制订“中心——团队——个人”的两级分配制度,实行个人档案工资与实际收入相分离,逐步建立以“劳务收入、特需服务收入和预防保健服务相结合”的方式,根据工作数量、质量、签约服务对象等要素,确定分配系数,缩小静态收入,扩大动态收入,控制福利性奖励,加大激励性奖励。探索协议工资制与年薪制。
8.制订鼓励二、三级医务人员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流动的政策。
五、实施步骤
1.调研、试点阶段(2003年7月~2004年6月)
⑴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充分认识社区卫生服务新一轮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自觉、积极地投入各项改革工作中去;
⑵研究、制定、落实相关的政策、制度、标准和实施办法;
⑶制订适应健康城区要求的预防保健工作的新五年规划;
⑷作为上海市唯一的试点区,我区五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纳入上海市的社区卫生服务改革试点。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建1至2个社区卫生服务团队进行试运转;
⑸完成南京西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拆建及内部装修;
⑹完成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点的标准化建设;
⑺启动第二轮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
⑻启动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管理软件的开发研究。
2.全面启动阶段(2004年7月~2005年6月)
⑴完成1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点的标准化建设;
⑵在试点工作的基础上,总结经验,不断完善,5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其余的团队建设,逐步推进内部改革;
⑶制订社区卫生服务评估标准;
⑷开发研究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管理软件。
3.推广、提高阶段(2005年7月~2006年6月)
⑴5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认真总结改革经验,巩固改革成果;
⑵新型的社区卫生服务管理模式进入正式运作;
⑶完成1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标准化建设;
⑷完成静安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拆建与内部装修;
⑸基本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网络化管理;
⑹创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
上海市静安区卫生局
二○○四年一月
主题词:卫生 社区服务 改革 通知

留言咨询
纠错
1.错误类:*
2.出错页面的地址(浏览器地址栏里面的地址):*
3.内容标题:*
4.为了方便我们更准确及时的处理错误,请尽可能详细填写你的操作经过:*
-
您的姓名:*
相关文档
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