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档
看过此文章的人还看了
猜您喜欢
纠错
1.错误类:*
2.出错页面的地址(浏览器地址栏里面的地址):*
3.内容标题:*
4.为了方便我们更准确及时的处理错误,请尽可能详细填写你的操作经过:*
-
您的姓名:*
使用说明
健康提示: 2013年7月30日,中国气象局启动重大气象灾害(高温)Ⅱ级应急响应,这也是有史以来气象部门启动的最高级别的高温应急响应。近日上海市连续出现极端高温天气。据报道,上海市今夏非职业性中暑死亡者已达10余人,其中室内中暑者约占三成。故今年夏天,不管在室外还是室内,都要严密提防中暑;有高温作业岗位的工厂企业更要特别警惕。
中暑是什么?
中暑是指高温环境下由于热平衡和/或水盐代谢紊乱等而引起的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和/或心血管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气温过高、湿度大、风速小、体弱、对热不适应、劳动强度过大和时间过长、过度疲劳等都易诱发中暑。
中暑的表现有哪些?
l中暑分为轻度中暑和重症中暑。
l轻度中暑时表现为头昏、头痛、面色潮红、口渴、大量出汗、全身疲乏、心悸、脉搏快速、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体温升至38.5℃以上等症状。有这些症状的人,如及时离开高温环境,一般休息3~4小时后可以恢复。
l重症中暑主要包括热射病、热痉挛、热衰竭及混合型四种。热射病(包括日射病)亦称中暑性高热,表现为高热(41℃以上),早期大量出汗,继之“无汗”,可伴有皮肤干热及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热痉挛主要表现为明显的肌痉挛,伴有收缩痛,好发于四肢肌肉及腹肌等,尤以腓肠肌为著,常呈对称性,时而发作,时而缓解。意识清,体温一般正常,多见于青壮年。热衰竭在重症中暑中最为常见,由于大汗及周围血管扩张致血容量不足而引起。主要症状为头昏、头痛、多汗、口渴、恶心、呕吐,继而皮肤湿冷、血压下降、心律紊乱、轻度脱水,体温稍高或正常。起病较急,常在站立或劳动时突然昏倒,多见于老年人和未能及时适应高温者。
中暑后应如何处理?
l一旦有中暑状况发生,应迅速将中暑者转移至阴凉通风处休息,使其平卧,头部抬高。
l 如果中暑者神志清醒,并无恶心、呕吐,可饮用淡盐水、茶水、绿豆汤等,以起到既降温、又补充血容量的作用。
l 可以在中暑者额部、颞部涂抹清凉油、风油精,或服用人丹、藿香正气水等中药。
l 对于重症中暑病人抢救的关键是降温,可采用冰水、酒精擦洗全身或在头部、腋下、腹股沟等大血管处放置冰袋等措施,努力使体温回降(若病人出现寒战,应减缓冷却过程,不允许将体温降至38.3℃以下),并及时就近就医。
如何预防中暑?
除了在高温天气、特别是高温时段减少室外活动与高温岗位作业、适当利用空调、用风扇和冰块降温、吃防暑降温食品、使用防暑药物等常规措施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l出行防晒要记牢
出行应尽量避开正午前后时段,减少上午10点至下午3点间外出活动。如果此时必须外出,要做好防护工作,如打遮阳伞、戴遮阳帽、戴太阳镜,最好涂抹防晒霜,带上充足的水。此外,在炎热的夏季,防暑降温药品,如十滴水、人丹、风油精、藿香正气水等要备在身边,以防应急之用。衣服尽量选用棉、麻、丝类的织物,少穿化纤类的衣服,以免大量出汗时不能及时散热,引起中暑。
l耐热锻炼不可少
经常呆在空调的人群存在着很大的中暑隐患,一旦出现停电或者在室外呆的时间过长,就会出现中暑。因此,他们应进行耐热锻炼,每天抽出一定时间到室外活动,主动适应自然气温。
l别等口渴才喝水
不要等口渴了才喝水,因为口渴表示身体已经缺水了。最理想的是根据气温的高低,每天喝1.5至2升水。出汗较多时可适当饮用一些盐水,弥补人体因出汗而失去的盐分。
l多吃蔬菜和水果
蔬菜、新鲜水果,如生菜、黄瓜、西红柿、桃子、杏、西瓜、甜瓜等,都可以用来补充水分。另外,乳制品既能补水,又能满足身体的营养需要。
l充足睡眠很重要
充足的睡眠,可使大脑和身体各部分都得到充分的休息,既利于工作和学习,也是预防中暑的措施。但睡眠时不要躺在空调的出风口或电风扇下。
。
朗读
来源:
发稿时间:2013-07-31 15:44
阅读次数:
健康提示: 2013年7月30日,中国气象局启动重大气象灾害(高温)Ⅱ级应急响应,这也是有史以来气象部门启动的最高级别的高温应急响应。近日上海市连续出现极端高温天气。据报道,上海市今夏非职业性中暑死亡者已达10余人,其中室内中暑者约占三成。故今年夏天,不管在室外还是室内,都要严密提防中暑;有高温作业岗位的工厂企业更要特别警惕。
中暑是什么?
中暑是指高温环境下由于热平衡和/或水盐代谢紊乱等而引起的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和/或心血管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气温过高、湿度大、风速小、体弱、对热不适应、劳动强度过大和时间过长、过度疲劳等都易诱发中暑。
中暑的表现有哪些?
l中暑分为轻度中暑和重症中暑。
l轻度中暑时表现为头昏、头痛、面色潮红、口渴、大量出汗、全身疲乏、心悸、脉搏快速、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体温升至38.5℃以上等症状。有这些症状的人,如及时离开高温环境,一般休息3~4小时后可以恢复。
l重症中暑主要包括热射病、热痉挛、热衰竭及混合型四种。热射病(包括日射病)亦称中暑性高热,表现为高热(41℃以上),早期大量出汗,继之“无汗”,可伴有皮肤干热及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热痉挛主要表现为明显的肌痉挛,伴有收缩痛,好发于四肢肌肉及腹肌等,尤以腓肠肌为著,常呈对称性,时而发作,时而缓解。意识清,体温一般正常,多见于青壮年。热衰竭在重症中暑中最为常见,由于大汗及周围血管扩张致血容量不足而引起。主要症状为头昏、头痛、多汗、口渴、恶心、呕吐,继而皮肤湿冷、血压下降、心律紊乱、轻度脱水,体温稍高或正常。起病较急,常在站立或劳动时突然昏倒,多见于老年人和未能及时适应高温者。
中暑后应如何处理?
l一旦有中暑状况发生,应迅速将中暑者转移至阴凉通风处休息,使其平卧,头部抬高。
l 如果中暑者神志清醒,并无恶心、呕吐,可饮用淡盐水、茶水、绿豆汤等,以起到既降温、又补充血容量的作用。
l 可以在中暑者额部、颞部涂抹清凉油、风油精,或服用人丹、藿香正气水等中药。
l 对于重症中暑病人抢救的关键是降温,可采用冰水、酒精擦洗全身或在头部、腋下、腹股沟等大血管处放置冰袋等措施,努力使体温回降(若病人出现寒战,应减缓冷却过程,不允许将体温降至38.3℃以下),并及时就近就医。
如何预防中暑?
除了在高温天气、特别是高温时段减少室外活动与高温岗位作业、适当利用空调、用风扇和冰块降温、吃防暑降温食品、使用防暑药物等常规措施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l出行防晒要记牢
出行应尽量避开正午前后时段,减少上午10点至下午3点间外出活动。如果此时必须外出,要做好防护工作,如打遮阳伞、戴遮阳帽、戴太阳镜,最好涂抹防晒霜,带上充足的水。此外,在炎热的夏季,防暑降温药品,如十滴水、人丹、风油精、藿香正气水等要备在身边,以防应急之用。衣服尽量选用棉、麻、丝类的织物,少穿化纤类的衣服,以免大量出汗时不能及时散热,引起中暑。
l耐热锻炼不可少
经常呆在空调的人群存在着很大的中暑隐患,一旦出现停电或者在室外呆的时间过长,就会出现中暑。因此,他们应进行耐热锻炼,每天抽出一定时间到室外活动,主动适应自然气温。
l别等口渴才喝水
不要等口渴了才喝水,因为口渴表示身体已经缺水了。最理想的是根据气温的高低,每天喝1.5至2升水。出汗较多时可适当饮用一些盐水,弥补人体因出汗而失去的盐分。
l多吃蔬菜和水果
蔬菜、新鲜水果,如生菜、黄瓜、西红柿、桃子、杏、西瓜、甜瓜等,都可以用来补充水分。另外,乳制品既能补水,又能满足身体的营养需要。
l充足睡眠很重要
充足的睡眠,可使大脑和身体各部分都得到充分的休息,既利于工作和学习,也是预防中暑的措施。但睡眠时不要躺在空调的出风口或电风扇下。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