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安区科学技术委员会
对区政协第二届第二次会议第019号提案的答
办理结果:采纳
农工党区委:
你们提出的《创新跨界发展静安大健康产业》提案收悉,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静安区生命健康产业基本情况
我区作为上海的中心城区,总部经济、楼宇经济、涉外经济高度发达,全区共有跨国公司地区总部87家,总部经济户均税收超亿元,位于中心城区首位,同时,我区也是全市唯一一个外资经济比重超50%的区。我区除商贸服务业、金融服务业、专业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信息服务业五大重点产业,生命健康产业同样积累了较大优势。“十四五”期间,我区将生命健康产业列为第六大重点产业,目前,静安区已吸引了一批全球医药龙头企业落地、办公。全球医药行业前50强中,在静安的药业企业占25家;全球前20强药业巨头中,有8家企业植根静安,其中就包括辉瑞、百时美施贵宝、赛诺菲、武田、阿斯利康、礼来等。
我区生命健康产业主要特点和问题
我区生命健康产业从产业结构上来看有以下几个特点:
1、健康产业初具规模,医疗资源要素丰富
据区统计局数据,按照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健康产业统计分类13大类口径,全区纳入健康产业统计目录的纳税企业共800余 家,从企业数量来看,药品及其他健康产品流通服务、医疗卫生服务两个子类占主导地位。其中,药品及其他健康产品流通服务企业约占全部健康产业企业的一半,医疗卫生服务企业200余家,占全部健康产业企业总数的五分之一。我区医疗资源要素丰富,集聚了华山医院、华东医院、第十人民医院、第一妇婴保健院、市中医医院等三甲医院,还有静安区中心医院、静安区闸北中心医院、静安区市北医院、静安区妇幼保健所及1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等。
2、总部企业税收贡献突出,多为投资管理功能
从分行业税收情况来看,医疗健康企业总部税收占健康产业的税收比重达到一半左右,对区域健康产业规模的支撑作用明显,其次是药品及其他健康产品流通服务,税收占比达 20%左右,医疗卫生服务税收占比达10%左右。得益于我区发达的总部经济,静安共有7家医疗健康领域跨国公司地区总部。
3、行业集中度较高,但部分领域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税收在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约占健康产业企业总数的5%左右,但其税收收入约占占健康产业税收的九成,大企业对我区健康产业的支撑作用显著。分行业来看,医疗卫生服务、药品及其他健康产品流通服务等子行业的集中度较高,但其他细分行业的集中度均较低,仍处于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初级发展阶段。
4、三大集聚带行业布局各有侧重
全区约有近一半生命健康企业位于三大集聚带,这些企业税收收入占健康产业税收的8成左右。其中:南京西路主要集聚企业总部,药品及其他健康产品流通服务、医疗卫生服务企业。辉瑞、百时美施贵宝等5家总部,赛诺菲、阿斯利康等全球药企50强分公司都位于南京西路,华山医院、华东医院等优质医疗资源紧邻南京西路。苏河两岸主要集聚医疗卫生服务、健康促进服务、药品及其他健康产业流通服务企业。康德乐总部位于苏河两岸集聚带,但是相对于南京西路和中环两翼集聚带,苏河两岸健康产业规模较小,尚未有亿元级税收的企业。中环两翼主要集聚药品及其他健康产业流通服务、医疗仪器设备和器械制造企业。飞利浦总部、信谊联合医药、卫宁健康、美年大健康等企业均位于中环两翼集聚带。我区主要的健康产业园区“健康智谷”位于中环两翼的灵石路,建筑面积3.8万平米,集健康产业孵化、投资、整合、服务于一体,旨在打造覆盖医疗健康领域全产业链的孵化服务平台。代表企业有美年健康管理咨询、美维口腔医疗管理集团、联贸医疗、大象医疗、美翎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等。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临床学科创园区位于市北高新园区北郊站区域,助力第十人民医院向临床研究型医院转型,将对周边规划健康产业园区起到一定的带动作用。飞马旅也在今年正式转型,开始涉足生命健康产业,成为我区第三家大健康产业园区。
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医疗服务发展趋势向好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医疗的融合,促进了医疗领域的创新发展。依托市北大数据产业基地,我区近年来涌现了一批医疗创新企业,这些企业的创新产品已获得了市场的认可,并在本次抗击新冠病毒疫情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具有代表性的主要包括:互联网+医疗领域:卫宁互联网科技有限公司、上海钥世圈云健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上海久奕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掌中医)等;医疗大数据领域:上海翼依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上海聚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上海信医科技有限公司、天亿投资集团等;医学影像领域:上海美翎医学影像诊断中心、上海大象医疗健康科技有限公司等。
优质的营商环境和政府效能
我区是上海市唯一的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具备全现代服务业体系,各类专业服务机构云集,“聚静安,在上海,为世界”的理念深入企业服务的细枝末节。在空间上,我区在三大集聚带已建和在建大量的优质办公载体,为优秀企业落地做足准备,在服务上,我区也打造最优的服务体系、最优的政策体系、最优的生态体系,为选择静安的企业提供“量身定制”的系列企业服务和配套政策。
通过我区生命健康产业的结构特征也可以看出我区存在的几个问题。
1、产业发展“头重脚轻”,产业链不完整
我区的生命健康产业的区域贡献主要体现在总部经济上,几乎占到健康产业的一半比重,其次是医药产业、医疗器械产业主要集中在流通环节上,缺少研发和生产的企业和机构,区内也没有医药CRO、CMO企业。原研药、医疗器械研发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很少,未能形成产业链闭环,集聚度不高,产业与其他技术的协同创新也有待加强。
2、在上海健康产业发展布局中地位仍不突出,政策配套不完善
我区未被纳入上海市健康服务产业的“1+5+X”发展布局,不利于市级部门将相关产业资源和项目引导入我区,对外宣传缺乏品牌认同度。同时,我区对于生命健康产业的发展定位还不清晰,也没有出台专门的生命健康产业的扶持配套政策,在招商和企业服务环节,缺乏服务的基础和关键抓手。
3、地处中心城区,掣肘因素较多
我区地处中心城区,早年通过腾笼换鸟等手段早已将区内工业企业搬离,同时受限于中心城区环保要求高以及药企工厂需通过环评等因素的制约,我区无法为大型药企或者医疗器械厂商提供生产的场地,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生命健康产业的集聚和壮大。
下一步工作重点
首先是为贯彻落实《静安区关于促进生命健康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大力发展生命健康产业,打造具有静安特色的生命健康产业发展集群,特制定发布了《静安区关于促进生命健康产业发展的实施办法》,分别从加快领军企业集聚;推动创新企业集聚;引导研发外包服务机构集聚;支持企业做大规模;鼓励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取得国际认证;支持创新药研制与高端医疗器械研发;推动功能性平台建设;推动生命健康产业园区建设;加大金融服务力度;支持重大会展活动;加快高层次人才引进等方面推动我区生命健康产业的集聚发展。
其次是跨界联动,提升产业融合创新实力。重点聚焦临床医学、智慧医疗、精准医疗等研发领域,发挥市北高新园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产业资源优势,鼓励大数据医疗、精准医疗、医疗影像研究等关键环节进驻我区;依托大健康产业园区,聚焦移动医疗、健康管理、精准医疗等行业领域,做大做强一批健康产业创新服务平台,打造集聚度高、产业特色鲜明的健康产业生态园区;适度布局高端医药器械研发,发挥 MAH 制度的作用,适度布局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研发项目,在符合环保要求的前提下,根据招商环节重点目标企业实际需求,支持国内外相关领域知名医药研发落地,支持鼓励健康服务企业参与原研药、新型制剂、高端医疗器械等研发创新。
……
衷心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大力支持!
静安区科学技术委员会 2023年 3月 10日

留言咨询
纠错
1.错误类:*
2.出错页面的地址(浏览器地址栏里面的地址):*
3.内容标题:*
4.为了方便我们更准确及时的处理错误,请尽可能详细填写你的操作经过:*
-
您的姓名:*
相关文档
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