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一网通办”送到居民家门口——静安打造上海首个试点个人政务远程虚拟窗口服务
街道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是群众办事的主阵地,其中又以老年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为主要服务群体。如何能让居民办事更便捷,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效率的服务?上海市静安区民政局经多方调研,探索出一种将“一网通办”延伸到居民社区的远程虚拟窗口服务模式——个人政务服务“静邻帮办”。
平阿姨通过双屏一体机远程办理医保卡信息查询服务 (任鹏摄)
3月28日下午,在静安区大宁路街道慧芝湖居委会,住在附近小区的平阿姨在居委会工作人员的引导下进行个人医保卡信息查询。她首先通过延伸服务系统远程取号,然后与街道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的服务人员通过双屏一体机进行视频交流。在确认居民的业务需求后,服务人员通过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受理系统3.0调出了医保卡信息,并在居委会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打印出来交到平阿姨手中,整个过程不到2分钟。平阿姨告诉记者,如果去街道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办理,来回路程也要二十多分钟,“这个远程服务真是太方便了”。
据了解,整个大宁路街道辖区面积6.24平方公里,南北纵深约4公里,距离街道社区服务受理服务中心的较远的居民,对“静邻帮办”的便捷度感受会更加强烈。大宁路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朱慧介绍说,目前,街道已在24个居委会和部分商区(园区)党群服务站设立了延伸服务点,其中排名前三项的业务依次为门诊就医记录册的更换、长护险的申请和各种业务咨询。同时,街道内楼宇园区比较多,每日通勤白领10万人,他们也是“静邻帮办”的受益者。
大宁路街道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的“一网通办”终端 (任鹏摄)
去年年底,静安区在上海市民政局的支持下,在上海首个试点个人政务远程虚拟窗口服务模式,目前已覆盖全区14个街镇的246个居委会。这一模式全面对接上海市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受理系统3.0,通过线上线下渠道互补,优化服务模式,打造“15分钟政务服务圈”,让数据多跑路、居民少跑腿,居民足不出小区就能办理个人政务服务。
布设在居委会的双屏一体机,不仅可视频通话,还可读卡、扫码、采集材料图片。业务办理完成后,居民还可对远程办事服务进行评价,评价结果直接导入市“好差评”系统,实现政务服务流程闭环。同时,延伸服务系统能自动保存办事全过程的双向影音资料,标签化存储影音文件,提高影音文件的调取效率,实现办事过程的可追溯,进一步提升远程办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静安区民政局副局长黄蓓华介绍说,通过“静邻帮办”,居民已可远程办理132个事项,全区至今已办理1400件业务。从前期试点情况来看,远程虚拟窗口服务模式有效延伸个人政务服务触角,打通政务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实现了家门口的“一网通办”服务体系。下一步,居委会将可通过关注居民高频办理的事项,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加精准和贴心的服务。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任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