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来五年静安区将分类分层开展精细化助残服务
新民晚报讯(记者 孙云)静安区残疾人联合会第二次代表大会昨天圆满举行。会议透露,未来五年,静安区残联将突出需求导向,创新服务理念。分类分层开展助医、助学、助养、助行、陪护、照料、慰藉等助残服务,逐步探索实践困难残疾人按需选择服务模式。
静安区残联供图
过去几年中,静安残疾人事业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推动和残疾人自强自立相结合,不断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服务体系,全区残疾人在静安建设发展中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四位一体”残疾人福利保障体系全覆盖,社会救助工作更加扎实。2017年,静安在全市率先建立“残疾人临时救助制度”,解决困难残疾人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基本生活困难。多渠道促进残疾人就业,6年累计完成3946人次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39名应届毕业残疾人大学生就业安置率达到100%。残疾人康复精准化水平逐步提高,静安区残联会同区卫健委制定《静安区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行动实施方案》,提升康复服务的精准化、个性化,做到政策、程序、资源三对接,6年累计康复服务54.7万人次,还通过整合利用区域内优质康复资源,在全区形成了以三甲医院为依托,康复专科医院、区精神卫生中心等二级医院为骨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基础的残疾人康复服务网络体系。
静安残疾人工作得到全社会的重视和支持,无障碍环境日益优化。6年来,“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和“老旧小区无障碍坡道改造”被纳入区政府实事项目加以推进,累计完成无障碍进家庭改造2876户、老旧居民小区坡道改造721条。结合文明城区创建,对46处街道(镇)公共服务机构的无障碍设施进行改造。区政府行政服务受理大厅、街道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区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还设置了36个“在线手语视频服务”点,提供在线手语视频翻译服务。
过去几年中,静安残疾人工作获得多项重要荣誉。石门二路街道“阳光家园”被国务院残工委授予“残疾人之家”荣誉称号,曹家渡恒裕、江宁乐宁、和养临汾三个养老机构成为上海中心城区首批“上海市残疾人养护基地”,静安区残疾人合唱团在上海市市民文化节合唱大赛中荣获“上海市百强合唱团”称号和最佳风采奖。同时,静安居民、指挥家曹鹏被国务院残工委授予“全国助残先进个人”荣誉称号,静安区残联兼职副理事长、静安区肢残人协会主席王森被授予“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和“中国残疾人事业新闻人物特别提名”荣誉称号。在2020东京残奥会上,3名静安籍运动员代表中国代表团获得轮椅竞速项目一银一铜两枚奖牌,5名静安籍轮椅竞速运动员在第11届全国残运会代表上海共获7金2银1铜的好成绩,1名静安籍运动员在第十届全国残运会上荣获坐式排球比赛亚军。此外,静安残疾人还在第六届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上获得一个一等奖和一个二等奖。
在过去几年取得卓越成绩的基础上,未来五年,静安区残联将突出需求导向,创新服务理念。分类分层开展助医、助学、助养、助行、陪护、照料、慰藉等助残服务,逐步探索实践困难残疾人按需选择服务模式。突出问题导向,创新服务方法。紧紧围绕残疾人事业发展中存在和亟需解决的实际问题,特别是家庭养护、生活照料等问题,逐步实现物质帮助与精神关怀同步发展,健全残疾人权益的常态化协商机制。突出项目导向,创新社会治理。在提高管理绩效的基础上,把积极培育社会组织作为创新社会治理模式的重要举措,着力提高残疾人事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大会选举产生了区残联第二届主席团。徐浩担任残联第二届主席团执行理事会理事长,周公望、王延军担任副理事长,蒋善勇担任兼职副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