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号课题】从“凭经验”转向“靠方法”
(记者 黄竞竞)“什么是社区社会工作,为什么要做社区社会工作,怎么样做好社区社会工作?”在2015年静安区社工周曹家渡街道居民区社工日活动中,街道办事处相关负责人以“如何提高社工在社区的专业认同”为主题,和社工们分享了两年来街道在社工专业化、职业化道路上努力的成果,旨在加强社工专业理念的宣传力度,提高社工专业认同感和归属感。据了解,曹家渡街道社工和居民区党总支负责人的持证率分别达到53%和78%。
将案例实践结果纳入考核
去年市委“一号课题”出台后,曹家渡街道在如何引导社区工作者向专业化、职业化转型上下功夫,选择了长春、三和、四和、叶庆、武南、高荣、万航7个居民区作为试点,7名持证的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带领他们的团队开展社区社会工作建设项目。
今年,对社工培养的力度进一步加强。街道对接阳光精神心理康复社,通过专业培训、现场指导、同辈督导等方式,将38名持证社工分成五个专题小组,对社区内精神慰藉、健康干预、社区照顾、增强权能、社区发展五个服务领域进行专业化研究,运用专业社会工作方法解决居民区热点、难点问题。
据记者了解,五个专题小组共形成了36篇专题案例,涵盖社区、个案、小组三个类型,其中,玉兰村居民区许晓英、均泰居民区秦江、康定居民区施虹、万航居民区徐颖君等4人的案例被评选为区第二届优秀社会工作案例,四和花园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李毓华被评选为区第二届优秀社工。大量案例式的社区社会工作实践,让社工们在处理社区问题上的手法更丰富、手势更老练、目标更清晰、层次感更强烈。
“我们创新性地引入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专业方法,有效衔接社区各类资源,通过实际案例提升社工队伍的实践能力,从而加快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社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使之成为加强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的关键力量。”街道办事处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街道还将案例实践结果纳入社工年终考核,既是激励,也是对社工专业性的鞭策。”
让专业方法成为“武器”
活动中,五个专题小组的社工代表分享课题推进情况。面对服务对象情绪化、社区志愿者难招募、小组活动策划无法吸引组员全心投入等问题,社工代表从仅靠经验处理问题逐步向以专业社会工作方法为指导,以社区社会工作实践为抓手,结合传统工作方法形成的创新型社区工作方法转变。
个案、小组、社区三大社会工作模式在居民区社工们一年的实践应用中,逐渐成为他们服务社区的有力武器。
康定居民区的社工施虹,她的获奖案例是“社区‘侨之家’老人精神慰藉服务”——帮助侨眷老人适应生活环境,丰富兴趣爱好,缓解空巢感、孤独感,通过构建互助互爱的社会支持网络,帮助老年人拥有健康、丰富、多元的晚年生活。施虹告诉记者,通过案例实践,她进一步掌握了专业社会工作方法,比如“小组动力学”,让独居老人参与小组活动,缓解低落情绪,给予老人心灵慰藉;比如,“符号互动理论”,通过包粽子等环节,帮助老年人在交往中形成积极的自我认知,改善生活态度。
玉兰村居民区的许晓英,在她的获奖案例“促进玉兰村居民区来沪人员社会融入”中,将项目开展分成七个阶段,包括成立新上海港湾俱乐部,组织趣味运动会、厨艺大比拼,成立消防安全巡逻队等十多个举措,让服务对象在参加各项活动中参与意识高、表现活跃,积极地和居民们融合在一起,提高来沪人员在社区中的稳定性,促进社区和谐共融。
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对曹家渡街道社会工作表示肯定:社区自治与社会工作密不可分,社区自治是一种方法,社会工作也是一种方法,两种方法的有效结合,才能在社区中逐步形成“熟人、家人、主人”,提高社区居民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自豪感。社区社会工作要走社会化、专业化、职业化道路,就要充分利用专业资源以及社会资源。
(来源:静安报)